全国政协委员高云建议用档案“托举”中国好故事

16.03.2016  16:35

        “文化繁荣不等同于文化发展,档案当着重记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档案‘活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文化建设者都能有‘档案意识’,能时刻保有对历史的敬畏感,这将有助于文化的高质量建设,而非仅仅满足于一时的轰轰烈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高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帮助打造中国好故事提出的建议。

      高云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到,“繁荣”是多与少的关系,“发展”是停滞与进步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相比,繁荣方面做得比较好,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要想让文化发展起来,关键是要打造一批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文化产品,引领并推动文化发展。

      “长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外来文化的引进,让不少人丧失了文化自信。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不屑的。你只要涉及传统,他就会认为是旧的、保守的、过时的、落后的,这种思想或者价值观念一旦确立,对中国文化是致命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深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延续性,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一部分,也有糟粕的一部分,比较而言,优秀多于糟粕,因而文化建设一定要以我为主,借鉴他人所长。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要靠年轻人来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再一次回归。”

      针对国内有些人文化自信不足的现实,高云建议,档案部门要通过树立艺术家和老百姓“载入档案就是载入史册,敬畏档案就是敬畏历史”的意识,主动与艺术家或文化部门开展合作,发挥“托举”力量,推动文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体而言,高云提出:“要发挥好档案引领和导向作用,档案部门就要树立主流价值观意识,收录代表主流文化创新的部分作品,形成权威性。”高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核心点在于“好”字,最好的主流创作要做到以“三精”为追求,实现“两个满意”,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审美追求,实现让专家满意、让广大人民群众也满意的目标。为此,他建议:“档案部门要对传统创新型文化的打造起到‘托举’作用,要逐渐让艺术家和公众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能够载入史册的作品才是了不起的作品,能够载入档案的艺术家一定是了不起的艺术家’,逐渐形成档案部门的权威性。”

      对于如何顺利促进档案权威性的形成,高云认为:“如果档案部门能够建立一套征集机制,程序公平地开展艺术家作品征集活动,广泛地动员、推举、征集好的作品,一方面能够促进文化发展,推动人才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档案从台后走到台前,让大家更多地知道档案、关心档案,对提升公众的档案认识也有好处。这样一来,便提升了档案的威信,让档案更好地为时代留下印记,为历史留下印记,为明天留下印记。”

      此外,高云提出:“档案要发挥好敬畏作用。做任何活动,档案要记录好的一面,也要记录坏的一面,让大家认识到,如果不好好做,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比如发生破坏文物的情况,档案部门就可以赴现场拍下拆迁过程,什么时候拆的,谁拆的,拆的是什么建筑,要记录在案、载入史册,如实地、客观地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记录,留存住历史,让后人评说历史。我建议,档案部门要主动介入,有指向有重点地记录。尤其是涉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更要发挥好档案的记载作用,留下档案、留住历史。”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3月10日 总第2884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