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驻城社区全部接入养老服务平台
去年9月初,亭湖区毓龙街道县前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在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后,成为亭湖区17个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当中,“公建民营”的典型。近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这处设施完备的养老中心,一探究竟。
社区志愿者王芳、沈小娟为陈玉和老两口送来午饭。
承诺
对全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进行“三有三能六达标”改造建设,确保到2015年全市所有农村敬老院达到省定星级标准。加强大市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大市区485个社区(村)统一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虚拟养老。实施市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建设全护理楼2幢,建筑面积38903平方米,新增床位1200张。
兑现
坚持政府主导,带动民间资本,多元参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整体发展,这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养老机构建设全市第一的亭湖区为例,全区有公办、民办等各类养老机构1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初步覆盖城乡174个社区(村),共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684张。
如何提高居家养老的效率?亭湖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徐林法认为,关键是要日间照料与虚拟养老相结合。以照料生活为基本点,为老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送餐、家政清理,同时结合疾病防治、康复护理、法律维权、文化活动等志愿者服务。“坐在家里,拨打热线电话,就近的签约社会服务提供商即刻上门,打扫卫生、代购商品、理发助浴,确实很方便。”徐林法说,虚拟养老平台建设启动后,59处城市社区,全部接入大市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平台,目前均已能正常开通服务。
探访
一个电话,送来热饭菜
在老小区住了几十年,84岁的陈玉和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坐在家里,一个电话就能请志愿者送来一餐午饭。而这餐午饭,老两口只需花费10元。
1月6日中午,天阴阴的,有些湿冷。84岁的陈玉和坐在家里,照顾着腿脚不太好的老伴徐秀英。11点刚过,老两口的房门准时响起,社区志愿者王芳、沈小娟为老人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午饭。打开保温饭盒,宫保鸡丁、大蒜炒肉丝、烧杂烩、辣豆腐,外加一盆热汤,摊开摆满了一桌子。陈玉和老两口热情招呼王芳她们坐下来吃,两位志愿者乐呵呵地摆了摆手,收拾好饭盒,向老人告辞。
陈玉和老两口都是建国前老党员,在市区亮月街小区住了几十年,生活平淡安逸。随着年岁渐大,徐秀英行动不太方便,子女又不在身边,逢上下雨阴天,做饭就成了问题。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老人只能随意对付两口。
去年9月份,毓龙街道县前路社区建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陈老爹两口子吃饭的问题彻底解决了。陈玉和告诉盐城晚报记者,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与老年居民对接,低偿为大家提供服务。以这顿午饭为例,两荤两素一汤的标准,才收10元钱。“我们不想烧菜时,就在社区代伙,真的很方便。”徐秀英说,有时老两口到居家养老中心去,有时直接打电话,拜托他们送餐上门,“志愿者都很客气,服务也周到,我们很满意。”
与陈玉和同在一个小区的厉学荣,看到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生活上有人照料,很为他们高兴。今年68岁的厉学荣,自己也是居家养老中心的“常客”。厉老和子女住在一起,平时很少在社区代伙,但却几乎天天都去“报到”。原来,厉老在养老中心交了一帮牌友,老伙伴们凑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听听健康讲座,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自在。
“废墟”上建起养老中心
毓龙街道县前路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00多人。注册有60多位志愿者,平时为老人们提供10项专门的服务。
县前路社区位于市中心,常住居民3116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600多人。站在服务中心大门口,看着不断有居民进出,社区主任柏汉芳对记者说,很多人都想不到,这样一处设施完备的服务中心,是在一堆“废墟”上建起来的。
这里原本是一处印刷厂旧址,拆迁后留下一堆建筑垃圾。社区为居家养老中心选址时,只有这块地方最合适。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社区工作人员找来工人,将垃圾一车车铲走,把土地重新平整一遍,建成200多平方米的居家养老中心。
每天早上7点,工作人员胥欣欣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是辖区下岗工人,得知社区办了养老中心,胥欣欣姐俩就来承担了食堂的工作。目前,姐俩每餐要提供几十人的饭食。食堂所有用具均由社区投资,胥欣欣姐俩说是“承包”,但并不向社区缴纳费用。“都是无偿或低偿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胥欣欣说。
柏汉芳告诉记者,居家养老中心成立后,为“三无”等重点老人免费服务,为低保、独居、百岁老人等提供低偿服务,重点照顾高龄、独居、经济特困的老年居民。在县前路社区,常年运作“微服务·家”的志愿服务品牌,已有在册志愿者60多人。平日里,这些志愿者热衷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保健、陪护陪侍、家政服务等共计10项服务,每个项目都设有网点,由专人负责。
引入社会资本联合运营
引入社会化养老机制,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说,是最为方便的事。以县前路社区为例,大部分专业化服务,都是免费的。
与养老中心紧挨着的,还有一处代购超市,备有正常日用品,老人们可以就近采购,需要其他商品还能登记代购。腿脚不好的居民,还能请工作人员专程送上门。工作人员说,这处代购超市的商品价格,平均比正常超市、商店便宜20%左右。
亭湖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徐林法告诉记者,部分村居特别是驻城社区,自身工作用房紧张,场所不足,加之运营经费、专业化人员欠缺,因此在运行之初,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很多专业人员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的。”徐林法以县前路社区为例,这里的居家养老中心投资40多万元,一开始就与侨亚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引入专业的医疗保健、康复陪护等专业人员,在这其中,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
63岁的李秀芳对此深有感触。李秀芳老两口,每天中午带着小孙女来社区吃顿午饭,饭后便在养老中心打打扑克,做做眼部理疗,还能和老伙伴天南海北地聊天。看到那些腿脚不灵便的街坊,躺在家里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掉生活中的麻烦事儿,李秀芳开心地说,随着年岁增长,以后自己也会有不方便的时候,所以特别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