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能否当“饭”吃?

08.01.2015  08:18

  一直当菜不当粮 “主粮战略”新空间

  马铃薯,能否当“”吃?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一早,(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转发了一条农业部微信:“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有望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第四大主粮作物。”这让他圈中许多“下级朋友”感到既新鲜又茫然——鱼米之乡的江苏,会把马铃薯当饭吃?

  “系统内,马铃薯一直被归为蔬菜类,还是低档蔬菜,而不是粮食。”省农委园艺处负责人说,马铃薯是茎块类蔬菜中的一种,占全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份额很小。

  省统计局农村处处长顾永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60多万亩。近年有所下降,2013年,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45万亩,产量119万吨,而当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033万亩,总产量5238万吨,马铃薯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比例均为2%左右。

  为何江苏人不把马铃薯当回事?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室教授杨清分析:首先是种植和消费习惯,种惯、吃惯了稻麦,改变很难。其次,受制于气候、土壤等种植条件。如马铃薯属冷凉作物,喜欢生长在早晚温差大、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10-25摄氏度),尤喜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而江苏多粘性土壤,苏南气温又偏高,所以,目前种植多集中在沙土较多的苏北地区,以徐州、盐城等地为多。

  “比较效益不高,也是重要因素。”省园艺站曹光亮研究员说,江苏土地产出效益和多种经营水平普遍较高,土地又精贵,大伙多愿意发展蔬菜、花卉等高效特色农业,谁愿意刨“泥蛋蛋”?从政策扶持角度看,种水稻、小麦有补贴,种马铃薯有吗?

  杨清认为,其实江苏适当种植马铃薯有后发优势。一是省内45万亩种植面积,自给远远不足,必须大量外调马铃薯填补市场缺口,这也许就是种植潜力空间。二是只要选好茬口和品种,稳产丰收,种植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高。在我省,露地种植应选择避开夏季高温、生长期短的早熟品种。如大棚种植,也要提前到2月份左右,早上市多受益,还不影响换茬。“收获比北方稍早,在市场上有一定价格优势。

  “马铃薯‘皮实’好种,不用太费心管理,每亩能产四五千斤。”徐州丰县范楼镇的滕敬严告诉记者,他去年种了八亩马铃薯,赚了四五万元。“肯定比种粮食上算,但就要找销路,不像粮食由国家托底收购,没风险。”他实话实说。

  “全国普遍把马铃薯当菜,其地位亟待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刘杰博士说,我国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全国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适合种植马铃薯面积最少10亿亩。但从全国范围看,马铃薯主要被作为蔬菜,还未被列为主粮,产量和品质都不高,尤其用于生产薯条、薯片、薯泥等高档食品的马铃薯大都依赖进口。“江苏作为农业、工业和科技大省和强省,应该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发挥先导作用,尤其在育种栽培、深度加工上有所创新。

  今后,江苏人是把马铃薯当饭吃、还是当菜吃?对于记者的提问,省政府参事刘立仁未语先笑,“急不得啊!”这位原省农业厅长伸出三根手指,表达三个观点:

  首先是宣传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包括农业工作者转变传统观念,从心里真正认同它的地位,把它当粮不当菜。而生产、消费思维方式的转变很难,有一个逐步认识提升的过程,对种植马铃薯偏少的江苏来说,尤其如此。

  江苏是否扩种马铃薯?一定要看市场需求,不能一哄而起。政府可以给信息、做引导,但不能拍板冒进。现有45万亩面积是多了还是少了?要交给市场调节、农民作主、供需决定。千万不能跟风,或急于求成。

  关键是因地制宜。即使农民愿意种,也要看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要算综合、长远效益账,既不能强迫命令,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从江苏省情出发,稳步实施“主粮战略”。

  由此可见,要回答江苏马铃薯何时当饭吃这个“战略问题”,首先要有战略谋划。

  本报记者 徐冠英 林 培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