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丰:移民群众的贴心人

14.10.2015  11:02

  他是一名基层干部,他每天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移民、搬迁,点滴心酸都被他写入网络日志里,他就是同心县移民办主任马希丰,而对于宁夏的网友来说,大家更熟悉他另一个名字:生态移民路上的“小草”。

  2008年开始,马希丰开始在网上论坛发表“移民日志”。一方面记录移民工作中的故事和调研情况,另一方面答复网友的疑惑和提问。后来,随着关注的网友越来越多,马希丰开始通过网友的跟帖,对移民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沟通和探讨,马希丰说:“日志成了移民工作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成了一面明镜,没有这面镜子,就没法检验工作的成功;没有这座桥梁,路就越走越窄。

   我愿一生都做名移“”人

  “我愿一生都做名移‘山’人”,这是马希丰10月13日清晨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的。

  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公布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名单,56岁的马希丰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他在日记里这样说,我很激动,也想了很多,第一个想到的是我的父母,他们要是还活着,肯定比我还高兴。第二个想到的是我的爱妻,这份荣誉真正有她的一半,她对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无私的奉献,我相信在那个世界的她,会和我一样的激动。

  在国家贫困县宁夏中部干旱带革命老区同心,提起马希丰,人们都会说,他是移民群众的贴心人。

  生态移民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很大。马希丰几乎每天都深入乡村,走家串户,推心置腹的与农民交谈,设身处地的与群众算帐对比,耐心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装进口袋

  生态移民工程项目资金量大、渠道多,很多人都认为搞生态移民有项目、有资金,是一个“肥缺”。但马希丰每次去银川都很匆忙,有时从工地直接到银川,满身泥土,办完事立即返回,他总是安顿司机多买些干粮馍带上。

  虽然老马经管的资金达数十亿元,但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下乡费,“个人的钱可以花到公家上,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装进自己的口袋里。”马希丰说。

  在生态移民住房工程质量监督上,马希丰只认“建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工程”这一个理,常把“我们绝不能让移民群众从危窑中搬出,再搬进危房”挂在嘴边。50多岁的他常常爬上梯子到房顶查看质量,对质量不合格的房子毫不留情,让施工单位推倒重建。有时他自己动手推墙拆瓦,在他的监管下,有问题的房屋都得到了及时修整,使移民房建设质量得到了保证,赢得了移民群众的好评。

   精准扶贫点亮山区群众幸福梦

  如今,走进同心,一个个崭新的移民新村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与马希丰多年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8年开始,马希丰坚持每天在同心网《我是一棵小草》中发帖,讲解生态移民政策,回答移民网友提出的问题,记述移民工作的全过程。如今这个帖子点击量超过100万次,回复达1万多次,仅马希丰自己写的内容就有1000多万字,图片1万多张。

  今年3月,马希丰出任同心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刚一上任,他就立即深入100个贫困村调研,提出了“观念+生态+产业=富民”的扶贫工作新思路,确定了“七大产业促增收,七大工程保脱贫”的精准扶贫“实施图”,带领扶贫办的干部职工到贫困村植树、整治环境,开展政策宣传和法制演讲。他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把“蓝天白云”作为最大的优势,设计规划同心县乡村扶贫旅游线路,全力打造龙泉山旅游景区,使该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山绿了,路通了,人的精神面貌变好了。

  马希丰用8年的时间,将2.6万户近11万村民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圆了山区群众祖辈梦寐以求走出大山的梦想,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如今,村民们搬进了新家园,喝上了黄河水,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原标题:马希丰:移民群众的贴心人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