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家养”刀鱼最快明年春季可上市
“芦苇齐腰高,刀鱼用担挑。”这句古老的渔谚,如今看来早遥不可及。自3月1日长江开禁以来,江边不断传来渔民“十网九网空”的抱怨。人们在“望江兴叹”的同时,也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刀鱼人工养殖上。
连日来记者走访获悉,在我市部分水产养殖场,刀鱼的人工驯养成活率已经高达9成,其中个头最大的已长到2两左右,首批“家养”刀鱼最快明年四月可上市。
长江刀鲚,俗称刀鱼,体形侧扁狭长如刀,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酷渔滥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已难以形成渔汛。每年清明前,都会出现长江刀鱼千金难买的窘境。而刀鱼出水即死的特性,也使得人工繁养刀鱼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2004年,市农委渔政站在采捕刀鱼幼体的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捕捞出水的刀鱼幼体经简单处理后,成活时间能达到10小时以上。之后我市又不断探索,让刀鱼幼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全国首屈一指。自2008年起,我市陆续在马洲岛、新桥镇、孤山镇等地建起四个刀鱼人工驯养试验点,数以万计的野生刀鱼幼体游进这些养殖塘内,接受人工驯养。
新桥镇滨江水产良种场是目前我市最成功的刀鱼人工驯养基地之一,刀鱼被养殖在长16米、宽8米、深1.6米的水泥池里,池内的水是来自长江靖江段的循环水,水温常年控制在15℃~18℃。水中溶氧量、氨氮含量、刀鱼的喂养时间、饲料的配方配比都有严格标准。而这一套标准定下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尝试、多少轮调整。
“一开始的时候刀鱼是露天养殖,虽然也能成活,但成活率很低,刀鱼个头也比较小。”新桥镇滨江水产良种场负责人缪小平介绍,从2015年开始,市农委组织“攻关团队”到养殖场驻地研究,这才发觉室外养殖塘让刀鱼“不合心意”,传统投喂的饵料也不合刀鱼“胃口”。
缪小平告诉记者,刀鱼的天敌遍布“海陆空”,白鹭、灰鹭、水鼠、野生甲鱼等一些看似可爱的“飞禽走兽”都是刀鱼的天敌,传统露天养殖塘让刀鱼“四面楚歌”,成活率自然难以提高。此外,刀鱼对池塘规格、饲料配方等都很挑剔。攻关团队对数十个品种的鱼、虾、人工颗粒饵料进行层层筛选,最终优选出“人工颗粒饲料+红虫+鲮鱼+小糠虾”的美食套餐。
当年秋季,刀鱼被“请”进室内驯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缪小平惊喜地发现,塘内的刀鱼不仅愿意“开口吃饭”,而且出现了少有的抢食情况。“最近这一年半,刀鱼长得还比较快,目前个头最大的已经长到约2两重,大概有25厘米长。去年下半年投放的幼苗,现在也已经长到5~8厘米。”缪小平告诉记者,目前驯养刀鱼的成活率已高达90%,首批“家养”刀鱼最快明年春季就能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