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启动建设
11月3日,南京市浦口区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讨会。大会现场,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在浦口星甸街道启动建设,小镇将结合区域特点,采他山之石,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传播党的理论、服务人民群众、提升文明程度的“助推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简单挂牌,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最新举措,也是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浦口区委书记祁豫玮说,小镇将集成两年文明实践的经验成果,运用系统思维,把“点”上的先行先试推广为“面”上的改革创新。
定向发力,“短板”变“样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星甸街道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2018年底,中央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后的4个月,星甸街道个别村民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引发社会关注,中央高度重视,责令清理整治。浦口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切入口,党员志愿者穿上“红马甲”挨家挨户做工作,家族老长辈带头身体力行,各种群众活动见缝插针宣传殡葬新风,短短数月,浦口区“住宅式”墓地整改任务高质量完成,“短板”变成“样板”。
乡风文明释放出巨大的治理力量,坚定了星甸街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决心。两年来,星甸街道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学理论传播的大众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四大功能定位,把文明实践嵌入乡村治理,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星甸村民用“十多十少”的打油诗,来形容身边的变化——说三道四少了,学习交流多了;牢骚怨气少了,沟通协商多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新风多了;枯燥冷清少了,文娱健身多了;无所事事少了,志愿服务多了;环境脏乱少了,村貌整洁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和睦互助多了;群众上访少了,干部走访多了;投诉举报少了,合理建议多了;等靠依赖少了,勤劳创业多了。
资源下沉,“整合”变“融合”
“今年螃蟹亩均净利润超过5000元,不少大学生都跑到我们这山洼洼来养螃蟹。”星甸街道后圩村的退休村支书雷斌,是远近闻名的“螃蟹专家”,这两年一直为村民免费传授技术、拓展市场,带领全村一起奔向小康。雷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村里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广大农村存在地方财力有限、专业人才匮乏、志愿意识薄弱等“先天不足”,而城市的志愿团体因为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导致志愿活动不接地气、没有人气,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供需对接难、服务持续难、群众发动难”成为共性问题。浦口区创新提出“三融三问办好三事”:融合平台资源、条线工作、志愿队伍,项目问需于民、方式问计于民、成效问评于民,达到讲好朴素故事、办好群众实事、解好百姓难事的效果。
为养好“一只螃蟹”,雷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的志愿者来了,他们送来最新的养殖技术,现场解答蟹农疑问。浦口区的“简诺新零售平台”来了,他们把后圩的螃蟹推到社交网络,销路越来越广。各种志愿力量在田间地头融会贯通,精准对接村民的需求,“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认为,志愿服务要可持续,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精准滴灌’式的服务,才可能留在农村和社区,变成‘永不走’的志愿项目。”
系统集成,“所站”变“小镇”
经过两年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葛莱表示,试点地区要挑起先行先试的责任担当,勇于实践、直面问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破题”向“解题”不断深入。
活动现场,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启动建设,浦口区将以文明“星”起,思想沉“甸”为主题,在星甸街道全域打造传播新思想的红土地、引领新风尚的示范镇、探索新实践的孵化器。把零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聚合成逻辑缜密的“小镇”,需要系统集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的规划师之一、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祖平介绍,星甸街道当前基本形成文明实践完整的体系架构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阵地、项目、队伍、活动等文明要素的融合,全面提升“小镇”资源链接能力、服务对接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由点到面,用文明实践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翻开“小镇”三年规划,18条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品路线将把各个实践点有机串联;实训基地要建成面向全国、下接地气的志愿服务联合培训基地;村村都有特色站点、品牌团队和品牌项目,群众文明实践知晓率达到95%……星甸正准备像打造主导产业一样来推进文明事业。(盛文虎)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