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记录家庭的风风雨雨:省内首家遗嘱库运行7个月
办理遗嘱已逾2000份
新华报业网讯 14日下午,75岁的史奶奶与80岁的侯爷爷互相搀扶着,来到位于南京市清凉门大街60号的江苏博爱遗嘱库。他们夫妻俩不是来修改遗嘱的,而是要把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添加到遗嘱材料里。这样,老两口才觉得自己的遗嘱完整了——财产分配、音频、视频和手信,该表达的都齐了。
去年8月,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创立的省内首家遗嘱库——江苏省继承服务中心(又称江苏博爱遗嘱库)正式启动。博爱遗嘱库依托100余名公益律师,帮助市民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并承诺对省内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服务。
自运营以来,博爱遗嘱库就广受关注,平均每天要办理10例遗嘱登记,最多的一天接待达40多人次。截至3月中旬,博爱遗嘱库已成功为老年人免费起草2000多份遗嘱,目前正发放第九批遗嘱证。老人去世后,子女可凭借此证领取父母的遗嘱。在此之前,遗嘱全部由遗嘱库转存在国家级档案馆中。目前来博爱遗嘱库订立遗嘱的家庭,90%涉及房产继承。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任赵斌认为,订立遗嘱不是打造遗嘱库的唯一目的,他们还希望在此过程中帮助更多老人解决家庭矛盾,调解心理问题,记录他们对子女、家庭、人生的最后眷恋。
细细阅读一对老夫妇留给孩子们的信,令人感慨万千。
“孩子们:我们与你们相见的次数越来越少,每当有机会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时,看到你们疲惫的身影,又不忍心打搅你们的安宁;有些不得不说的心里话,说出之后引不起你们的关注,也只能让它深埋在心底……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俩出现病危时,千万不能抢救,让我们安静地离开。厚生薄葬,丧事一切从简,不必举办什么遗体告别仪式那种累人的方式。我俩相继亡故后,方可进行财产分配……孩子们,你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不是贤人,只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在我们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将你们放在心上,对你们的付出我们是尽力了,对你们的成长我们是尽心了……以上是我们生前的几句话,与遗嘱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我们百年之后,希望看到你们姐弟三人和谐相处,以慰我俩九泉之灵。”
博爱遗嘱库负责人贺梦莹接待了这两位老人,并被老人的这封信深深打动。“前几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公开发长文给儿子儿媳,交代身后事。这说明,人到了一定岁数,面对生死,都会有倾诉、眷恋或嘱托的需求。”
可以说,在这里起草的2000多份遗嘱背后,记录的是2000多个家庭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一位患结肠癌的妻子在遗嘱中深情叮嘱:自己离开后,丈夫一定要再找个伴,这样小至缝补做饭,大至生病住院,都有个人在身边陪伴与照料。
“博爱遗嘱库公众号”上这样写道:“最深的爱,莫过于我爱你,便是希望你幸福,不管这幸福是不是我给予的。博爱遗嘱库记录并保存着阿姨对于丈夫以及家中其他成员的嘱托和叮咛,我们会不负所托,将这份心意完整地交给家人,完成她的心愿。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在与老人接触过程中,遗嘱库工作人员还遇到这样的特殊要求——想捐献器官和遗体。于是,去年底,博爱遗嘱库首次联合南京市红十字会志友协会接待了第一位选择在遗嘱库签订遗体捐献手续的老人。在遗嘱库法律团队的帮助下,老人的遗体捐献遗嘱得到快速办理。
现实情况中,由于捐献遗体没有立法的支持与保护,遇上家属毁捐或不配合执行之事很常见……“将遗嘱中体现的个人小爱与遗体捐献体现出的社会大爱结合在一起,并上升到法律效力,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南京市志友协会副总干事赵玉坤认为,不仅是老龄化财富继承催生了遗嘱库的需求,立遗嘱更是老年人的一种精神需求。遗嘱库所做的工作与志友协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体现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思考,一个则是体现对社会和自身的奉献与反思。过去,两者同样面临社会大众观念上的避讳与禁忌,现在正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将来也必然会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赵斌则表示,从博爱遗嘱库短短7个月就办理2000多份遗嘱来看,遗嘱库正是当前老龄化社会急需补上的空白。来登记遗嘱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爷爷,今年已101岁高龄,他是拄着拐杖,徒步走到这里办理登记的。鉴于实际需求,博爱遗嘱库已在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开设了近20个社区服务点,并与部分养老机构接触,未来将为老人们提供更精准、可信的“一站式”服务。全国有2亿多老年人,未来对遗嘱库的需求还会不断增长。目前除中华遗嘱库外,深圳、山东、甘肃等地也在试水本地老人的免费遗嘱库。未来,博爱遗嘱库也将在省内更多地区设点设库。
本报记者 唐悦
原标题:遗嘱,记录家庭的风风雨雨:省内首家遗嘱库运行7个月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