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默默奉献的调解志愿者“郭老太”(图)

05.07.2016  23:40

 

不怕苦,不怕累,只为矛盾尽快化解;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地方一片安宁。这是郭凤萍成为一名调解志愿者以来的真实写照。作为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群众的热爱默默实践在调解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近5年来,她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92起,帮助1800多个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挽救了34条人命,自己为当事人贴进去了15万多元。

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 自从干了调解员以后,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刮风下雨,哪儿有矛盾,她就到哪里去;谁打电话找她,她也就听听他的困难情况、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往往是早上7点多钟出门,晚上9、10点钟才能回家。有事情、有矛盾去找郭老太,成为身边不少群众的口头禅。有人见郭大妈整天忙碌辛苦,好心地劝她说:“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更是不愁过,不在家安享晚年,整天为别人忙这忙那,何苦呢?”还有人说:“像你这样没有名,也没有利,自费贴本干活图什么?”更有个别人不理解,认为她是为了出风头。面对种种关心和议论,好心话郭凤萍就听一听,不好听的话就不听。“因为每当听到群众亲切地称呼我是他们的‘老奶奶、郭大妈’,每当调解结束了,当事人说我是他们的恩人,我就感到心里很甜,感觉事情做值了、做对了。” 郭凤萍说,“入党誓词上讲‘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做这点儿事,不算什么!

用行动践行承诺,用公心、爱心回报社会。 从事调解工作,她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时刻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矛盾纠纷无小事,有矛盾不处理,就很有可能激化。晓庄村的两户邻居不知为何闹起矛盾,各自找了7、8个“活闹鬼”准备摆场子打架。郭大妈到一到现场,就把两伙人隔开,他们看她是个老太婆,也就向后让了一些。经过了解,原来矛盾是因一个雨棚而起。楼下住户小吴觉得楼上邻居老宋家晾衣服的水都滴在自家院子里,想装个雨棚。可老宋却认为雨棚建好了,小偷可以毫不费力爬上来,影响自家安全,双方为此争吵起来。“小事,这个问题好解决。”听完她就对小吴说,“你要是装雨棚,得给老宋家装个防盗窗,这样不就能保证老宋家的安全了嘛。”双方一听,认为比较合理,当时都答应了。可没几天,老宋又跑来找我,说小吴家雨棚装好了,却没给他家装防盗窗。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到小吴家。没想到小吴根本不承认当初答应的事,开门就冲我吼道:“你个神经病,一大早就不让人安静。”随后重重把门关上。她没放弃,晚上又跑去敲门,连续好几天,天一黑她就跑到小吴家楼下,见房间灯亮了就去敲门。小吴被她的认真执著所感动,开门后不仅赔礼道歉,还把做防盗窗的1000元钱给了老宋。

处理矛盾纠纷还要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只有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化解矛盾。家住燕子矶的马女士哭着来找她。马女士和丈夫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从安徽来南京打工,有一儿一女,都到了上学年龄,可由于户口不在南京,两个孩子要借读,得花一大笔钱,而马女士家的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这个问题,夫妻俩几乎天天吵架,马女士甚至有了轻生念头。“为了这点事儿,值得吗?”她先教育了马女士,随后又多次上门做她丈夫工作。夫妻俩矛盾的根源是孩子上学问题,她开始一家家学校跑,在她的努力下,姐弟俩都找到了学校。自从她当了人民调解员,经常能遇到上不了学的外来工子弟,还曾有孩子跪在她家门前,求她解决上学问题。这些年,基本上南京市区的所有学校她都跑过了,能为孩子们找到可以念书的地方,她就非常开心。

认认真真“”,扎扎实实“”。 刚刚开始接触调解工作时,她就发现不少矛盾,比如计划生育、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保保障等等,都牵扯到法律问题。她不懂多少法律,就去超市买法律书看,自己看、也送给遇到事需要的群众看,不知不觉买了2800多块钱的法律书,送给了100多个人,让他们学法、懂法,从法律上找解决自己纠纷的条文。现在每天虽然调解任务繁重,但她还坚持每天写一篇心得,还将调解的案子认真制作调解卷宗,仅去年一年就制作调解卷宗97件。在调解工作中,她也受了不少气,挨了不少骂,但她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说只要为党为人民服务,她死都不怕。她特别热爱调解工作,特别喜欢这项工作,只要一天没当事人来,她都吃不好饭,睡不着觉,她怀抱着调解工作的忠诚,对当事人的热爱,用真心换民心,让老百姓放心;她说她将永远不离开调解工作,因为这项工作中让她感到“苦中有甜、心酸有乐、忙中有兴、烦中有福”,她将继续发挥余热,为需要的人做贡献,来完成一个老党员的朴素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