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成长,出路在于产业化

08.11.2014  11:33

  弃风限电一年损失百亿半数电厂没有盈利    

  由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六届世界非并网风电与能源大会,6日至7日在京举行,来自世界风能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组织的权威人士,与政府高官、企业界人士一起,给风电的未来、特别是非并网风电的创新实践把脉支招。

  新能源计划倒逼风电提速

  “几天前,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达成共识,要有效控制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地球温度上升不超过2℃,必须放弃化石能源,大量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世界风能协会秘书长史蒂凡说,幸运的是,9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潘基文会议”提出,要提供平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一个叫“百分之百新能源计划”,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能源都来自于新能源。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全世界展示新能源的新前景,欧盟已确立路线图:到2050年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并把使用80—100%可再生能源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丹麦,风电已是能源阵营主力军。上半年,风电占该国电力消费的33%,到2020年要达50%;美国则把风电利用定位为继页岩气后的又一次能源革命。

  尽管认识趋于一致,但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可再生能源协会主席麦加德说,受多种因素影响,2012年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45GW,出现18年来全球风电年新增市场的首次下降,目前这种势头没有根本改变。作为风电业界权威,麦加德分析风电特性指出,风能由自然产生,属于间歇性能源,电力输出可能产生大幅度波动,给使用带来困扰。因此,科学合理利用风电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

  中国风电规模最大却难盈利

  风能、太阳能,被称为最廉价的电能。发展风电业,已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施鹏飞说,到2013年,我国风电并网容量7700万千瓦,吊装容量超过90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风电发电量的占比连续两年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电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经济过度依赖要素投入,资源和能源消耗率较高,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倍,而我国的能源75%靠煤炭,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不能再继续了。

  “未来新35年必须依靠改革创新,走低碳绿色转型之路,迎接新能源革命。”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如今,我国已把新能源革命提到事关国家未来的高度,风能被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风电业的发展也面临种种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指出,一个突出问题是弃风限电,仅2012年就浪费电力2000亿千瓦时,经济损失超百亿。作为重要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的风电装备设计制造总量和运行规模都居全世界之首,但商业潜力没被挖掘,一半左右的风电厂没有盈利。

  风电的未来在于产业化

  在我国,科技部等把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研究确立为“973重点研究计划”,由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为首席科学家。5年过去,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成果,非并网风电在氯碱工业、海水淡化、电解铝工业、电解水制氢、抽油机等高耗能产业的应用研究都已完成。其中“小型氢能综合能源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还成为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顾为东说,他的研究团队已在“973”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研究,把高耗能产业和电网大规模调峰相结合,将高耗能产业当作超级蓄电池为电网调峰,使得目前较为刚性的电网柔性化,电网效率从30%提到55%,还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利用风电、光伏,为多个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支撑。

  海水淡化是又一成果。2011年,单台风机日产100吨淡水项目在大丰实验基地获得成功,随后日产能进一步提高到1万吨。目前,由海水淡化而成的纯净水已部分进入市场。

  非并网风电“973计划”课题组组长、东北大学教授王兆文介绍,全世界首台200安培风电波动电解槽的成功研发,既为电解铝提供能源,又给电网调峰。这一成果如能推广,占全球产能48.5%的我国电解铝产业将顺利转型,电力成本下降40%,利润增加4—8倍。

  倪维斗、顾为东等专家均表示,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商业化还差一点”,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让产业落地。希望与制造企业、投资机构等联手探索实践,完善产业链条。(本报记者 邵生余)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