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线上,国有林场群拱卫京津
打开谷歌地图,一条深绿色的线自河北西北部直插入内蒙古,牢牢护住京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绿线两侧,一边是牧区和沙地,一边是农区和平原,苍凉古朴与繁化现代相隔相望。
这条长长的人工林海,主体是国有林场,不仅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南缘,风沙直逼京城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事业初创期,它们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在发展进程中,它们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在改革的当下,它们有着同一个目标。
盛夏时节,《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这片林海,走进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桦木沟林场,探寻几代务林人为构筑京津生态屏障所作的不懈努力,了解他们对通过改革发挥更大生态功能的殷切期望。
接力跑,科学营林强生态
“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是当代塞罕坝人传承先辈精神的具体体现。”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坝分局政委刘国权如是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始建于1962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在草木稀疏、沙化严重的高寒塞北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2014年,塞罕坝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守业更比创业难。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百万亩林海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刘国权告诉记者,目前,林场正在从增面积、调结构、提质量三方面入手,积极完善生态体系。
能造、好造的林地都已造上了林子,不好造的呢?2011年起,林场瞄准坡度大、土壤少、石块多的石质阳坡地,打通绿化的“最后一公里”。
整地、客土、施基肥、造林后铺膜、草帘覆盖防风,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2012年以来,林场累计完成石质阳坡造林5.1万亩,并计划再用1-2年时间,实现宜林地全部造林。
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的实验示范区里,疏伐后的天然桦树林下,樟子松、云杉等乡土树种和东北林区黄菠萝、水曲柳等珍贵树种长势良好,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已取得初步成功。
2013年,塞罕坝林场启动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示范项目,将林场内林龄过长、释氧等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的天然次生桦树林,通过确定目标树进行择伐并开展林下更新的方法,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进一步发挥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等生态功能。
目前,林场已实施改培实验4000亩,计划年内完成近1万亩。
同样是开展森林经营,木兰林管局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培育大径级材、提升森林蓄积。
木兰林管局始建于1963年,有林地面积135.3万亩。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方式、理念、技术较为原始,木兰的森林蓄积量不断减少,平均林龄仅27年。
“林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能长好林子的地方林木质量低。”木兰林管局副局长赵久宇一语道破林场当时存在的最大问题。
2010年,木兰林管局开始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理念。“根据专家诊断,我们的树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可采伐年限后,仍有巨大的生长空间,我们原本40年就采伐的落叶松可以长到80多年。”赵久宇说。
根据实际情况,木兰林管局对德国的近自然经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理念,将目标树培育至80年-90年进行采伐,培育大径级材。
样地数据回测显示,20年生的落叶松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生长量从11%提高到了18%;40年生的落叶松,亩均蓄积量从3.5立方米提高到4.6立方米。
差距大,资源民生问题多
“国有林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有国有林场在就能保住一方的青山绿水。”桦木沟林场场长柴景峰说。
同样是青山绿水,身处不同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的生活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
成立于1955年的桦木沟林场是京津风沙线上的“老大哥”,经营总面积169.55万亩,列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83万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桦木沟却越来越“跑不动”了。
“在我的印象里,林场只有几年时间不用四处找生计。”柴景峰的话令人心酸。
桦木沟林场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2005年以来,林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木材和种苗销售。占林场总收入1/3以上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多年停留在每亩4.75元,与之相对的工资、养老保险等却逐年上涨,仅养老保险一项,林场每年的支出就超过200万元。
今年4月,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林场的木材和绿化大苗均被禁止采伐、出售,林场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目前,林场职工工资实发数仅为全部工资的55%,养老保险只缴纳到了今年4月,由于保险无法按时缴纳,职工看病报销等正常生活问题重重。
与此同时,人才缺乏成了柴景峰最大的心病。
由于条件艰苦,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桦木沟,林场111名在编职工中大部分年龄在48岁-56岁之间,最小的45岁,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处在较低层面。
资金不足、人员老化,使“保”字成为林场开展生态建设的主题。目前,林场从事护林防火工作的职工占到80%,在开展科学、可持续森林经营等方面却鲜有涉及,林场活立木总蓄积仅为272万立方米。
而与桦木沟仅一河之隔的塞罕坝林场,近年来通过不断提质增量,林木总蓄积达1012万立方米。林场自筹资金完成了30个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在各生产一线启动了电视、电话、宽带光纤“三网融一”工程,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同样是京津风沙线上的木兰林管局,全局1561名职工中有正高级工程师41人、高级工程师73人、工程师129人。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木兰的森林总蓄积达658万立方米,被确定为全国15个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之一。
问原因,体制不顺是关键
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条件相似,经营面积相当,为什么相邻的3个国有林场差距如此之大?
“体制不顺是最主要原因。”柴景峰说。
桦木沟林场建场之初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政策变动逐步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林场履行着事业单位开展生态建设、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但没有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投入;顶着事业单位的名义,实行着企业化管理,却又不能完全按企业化运作,木材生产等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自主权。
此外,林场作为克什克腾旗林业局直属的股级单位,在政府的各方面政策中都处于边缘地带,在与各方沟通协调中也处于弱势地位。
有树不能砍、收入没保障、政策够不到、管理不健全、人才留不住,林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抱着金饭碗找饭吃”。
反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作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塞罕坝和木兰在政策连贯、人员工资及经费稳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林场无需为生计奔波,在培育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推动自身发展中后顾无忧,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
“桦木沟林场面临的问题在全区国有林场中有很强的代表性,桦木沟还算是其中条件比较好的林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巡视员李树平说。当前,全区316个国有林场都面临着改革的问题,而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林场公益属性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全国大部分国有林场的共同诉求。
“只有改革,林场才有出路。”柴景峰说。
改革已经启动。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条底线,落实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6项改革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实施,国有林场现存的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等短板将逐渐补齐,这条绿色的护卫线也必将为守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