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 扶贫必扶智 ——20项惠民政策织密教育扶贫网

16.10.2015  18:37


  (资料来源:教育部 制图:中国教育报 李坚真)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传递出来的信号,让在场媒体在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到来前夕,纷纷将目光聚焦到“教育扶贫”的主题上。 
  2012年,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从政策上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刘玉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西藏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西藏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援藏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000余人。 
  此外,无论是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对新疆、西藏高校开展的团队式对口支援,还是已成功办班多年的内地民族班政策,都给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手拉手”关系,疆内1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 
  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记者  柴葳  万玉凤  10月15日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