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出版业转型:内容增值成关键
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音像内容的流通渠道已经虚拟化、网络化、移动化,新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因此,不难看到,一方面实体书店中的音像区大大缩水,难觅踪影;而另一方面,大量图文影音内容转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充斥各种屏幕。视频网站、手机APP、互联网盒子、慕课教学大规模兴起,各种音像产品以免费且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这给传统音像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传统音像出版业的商业模式已经被破坏,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笔者认为传统音像出版业面对冲击,只有围绕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内容增值,才能成功转型。何谓内容增值?简单地讲,就是以内容的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借助新的传播渠道实现内容变现、增值。在信息过剩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原有内容进行解构和再生,帮助用户寻找用户所需的内容,为特定用户定制特定内容,并打通多线的传播渠道,才能推动垂直化内容价值的增值。这也是音像出版社转型的出路所在。
结合这个思路,北京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在转型路上做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给同业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重组原有内容 注重交互体验
北师大电子音像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15年以来,研发了一批内容优质的故事、儿歌音频,如鞠萍播讲的《鞠萍姐姐讲故事》、菲菲姐姐的《小飞侠彼得潘》、若虹妈妈的《昆虫记》等。近年来,这些以磁带、光盘为载体的实体产品的销量一步步下滑。2013年,出版社自主研发第一款数字类产品“小孩爱听”APP,将这些优秀的音频资源找到了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
产品上线后,出版社组织了数场如“儿童也过双十一”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特别是“小飞侠彼得潘”线下活动的组织,由出版社资深技术编辑挑选出播讲素质好的小朋友,由他们来演播厅作为故事角色播讲故事,并邀请播讲员菲菲姐姐来给小朋友们做播讲指导。后期制作完成的《小飞侠彼得潘》在“小孩爱听”上线,之后也出版了精致礼品装实体产品(U盘为载体)。
同时,用户也可通过“小孩爱听”上传自己的录音片段,参与到故事的讲解中。同一个故事,播放时既可以选择原声版,也可以选择自己录音版。小朋友听到故事是自己或者是父母配的音,会更感兴趣,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和产品的交互性,从而实现内容增值。
探索数字化产品 产品向服务转型
在2014年,出版社开始了基于B2B模式的教学服务型数字化产品探索,即“京师幼儿园交互课程包”。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内容增值,即由内容提供转向服务提供。课程包1.0版将出版社多年来积累的在幼教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幼儿园主题分类整理,按照儿童发展年龄阶段进行分类,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筛选整合,并与硬件提供商进行合作,出版社提供资源包软件内容,硬件提供商给幼儿园提供Pad等硬件,2014年已授权6000多个用户。
2015年,“京师幼儿园交互课程包”进行改版,与北京市某一级一类示范幼儿园进行合作,以其实践了10余年的“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为基础,开发“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APP。除了丰富的动画、儿歌、视频、电子绘本、实物图片、交互游戏等寓教于乐的多媒体资源外,该APP还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教师可将教案导出,进行修改和批注,生成适合本园、本班的教案。
考虑到国内很多幼儿园没有建立局域网,“京师幼儿园交互课程包”1.0版与2.0版都是单机版,即无需联网便可实现资源调配。但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用户对内容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2016年,出版社计划对APP进行改版,开发以服务器为基础的在线资源推送平台,这样就可以不受硬件的限制,用户体验会更流畅。
拓展发展思路 实现内容增值
作为传统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社在数字产品的研发,特别是数字平台的开发方面存在一些劣势。现阶段,对于传统音像出版行业而言,转型意味需要大量引进产品技术人才,打散组织,这样造成管控过程风险大、链条长、包袱重。短期来看,传统音像出版单位可以尝试成立工作室、合资公司的方式,探索优势互补的道路。在2015年,出版社与某上市信息技术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共同开发和建立K12平台,充分利用合作方的技术优势,整合北师大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快速实现内容的增值变现。
转型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传统音像出版有优势,如优秀电子资源开发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在技术开发、渠道运营等方面也有其短板。长远来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体制机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立足优势,大胆地进行产品创新。 (郭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研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