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熀先: 破题生命分析化学之路

08.06.2017  22:35

 

人物名片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

 

籍贯:靖江市西来镇

 

简介:分析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

 

开栏的话

 

钟灵毓秀士弘毅,马洲辈有英才出。本报今起推出《马洲英才》专栏,集中报道靖江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教育科研、经济工程、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宣传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专业领域成就、研究发现发展等,助推靖江各个领域对接在外英才,加快“率先领先争先”征程。欢迎读者朋友为我们提供“马洲英才”报道线索。电话:84912345。

 

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殿堂级的研究场所,这也是鞠熀先的心血所在。35年前,他带着化学梦从靖江农村走出,从此不忘初心躬耕化学领域,并解构破题生命分析化学之路,与同事们不断奋进,创办重点实验室,并基于这一国家级研究平台,瞄准生命科学研究、临床分子诊断等领域的国际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为我国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跨越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从农村起跑的寒门学子

 

鞠熀先出生在靖江西来镇郁家村一个寻常农家,白天上学堂、放学帮插秧的生活,是他学生时代的全部。中学老师一句“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支撑着他勤学苦读的学生生涯。

 

在南大仙林校区化学楼里,53岁的鞠熀先坐在临窗的办公桌旁,仿佛看见那个踌躇满志的农家少年,坐在斜桥中学临窗的课桌旁,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都要惊起田野上鸟儿群飞而过,他望着鸟儿拍着翅膀消失在天边,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过这片田野去远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那时的他,刚刚在土桥中学经历了高考的失意,立志改变命运。清晨,他和同学从校门口跑步到七号桥,再回学校早读、早操、上课。晚上挑灯夜课、孜孜不倦,在蚊帐蜡烛的微光里,伴着虫鸣读书。

 

一年寒窗苦读,终于到了临门一脚时,他受化学老师王雨生的影响,填报了南京大学化学系,走出了校门口的那片田野,走向了化学的世界。

 

南大最年轻的教授

 

1982年夏天,鞠熀先进入南京大学求学,连续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从实验室刻苦钻研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南大曾经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此期间,他先后到加拿大Montreal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德国Potsdam大学和Münster大学访问研究,并前往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瑞士、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

 

一路走来,荣誉和责任也如影相随。1996年,鞠熀先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8年至今,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起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并于2015年选为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最初的追求。”鞠熀先说。也许正是一颗初心,让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收获累累,至今已发表SCI论文51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3部,论文被SCI他引20400多次,h-index为79。这样的数字,对任何一位学院派的专家来说,都叹为观止。

 

现在呆在办公室,他还是喜欢伫立窗前远望。不同的是,现在他要让世界看见他,看见他的学生们,看见他带领的团队。

 

为人类肿瘤检测做贡献

 

2017年,鞠熀先带队完成的“肿瘤相关标志物的识别与光电分析新方法研究”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个研究项目,最终将实现快速检测癌症,用一个手机大小的仪器,随时随地通过体液检测判断是否患癌,这一研究填补了世界空白。

 

这项研究对鞠熀先和团队来说,是一场马拉松。在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中,鞠熀先带着项目组针对恶性肿瘤的诊治需求,在国家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将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新成就有机结合,取得了优秀成果。在这项工作中,取得了授权发明专利3件,20篇主要论文SCI刊物他引1118次,单篇最高他引167次,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570次。得到广泛的正面评价和应用,表明该项目的原创性和鲜明特色,为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

 

鞠熀先介绍,在中国,每分钟就有6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而早期确诊为癌症的患者生存率,要比晚期患者高出非常多,因此癌症治疗的最好途径就是要在早期诊断。“早期诊断癌症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就是标志物测定。我们想要发展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方法来检测标志物,提供给医生,在病人癌症病灶很小的时候及时治疗,降低治疗成本,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鞠熀先说,此次获奖的项目跨出了癌症快速简易检测的第一步。这个项目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发展实用性的检测器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临床上去,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如今在国内外,检测癌症的仪器都是医院的大型仪器,价格上百万元,检测费用较高。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只要花十几元,购买一个手机大小的精密仪器,通过唾液、血液、尿液等,就能检测出人体是否患有癌症,大大降低癌症检测成本,提高早期癌症发现的概率。

 

未来,鞠熀先将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并寻找机会为家乡服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争取利用科研技术优势,力促企业转型升级。

  

最了不起的是不忘初心

 

——高中化学老师王雨生谈鞠熀先

 

在鞠熀先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和一位老者的自拍照。“这是我高中的化学老师王雨生老师,就是他带我走进了化学的大门。”鞠熀先逢人就说。而令记者动容的是,在城区王雨生老师的家中,王老也激动地翻出手机里的同一张照片,展示给记者。师生情,就在不言中。在王雨生老师眼中,从农村走出的鞠熀先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最了不起的就是不忘初心。

 

我们太有缘了,从土桥中学到斜桥中学,一直都是师生关系。”74岁的王雨生回忆,1981年时,鞠熀先在土桥中学读高二,没有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1982年,鞠熀先和他一起来到斜桥中学,再次成为师生。王雨生对这个勤恳的学生印象深刻起来。“和他要好的是侯宴江,两人一动一静,很有意思。”在王雨生看来,侯宴江调皮活泼,鞠熀先却有一种少年老成的沉稳,读书踏实刻苦,不捣蛋但也不内向,一直很温和,是那种从来不需要担心的学生。

 

一别多年,当年从南大化学系毕业的王雨生,知道鞠熀先选择了和他同样的路,心中安然。近年,这对师生联系越发密切,鞠熀先回靖翻建新居,第一时间请恩师做客,每年春节回靖,都会到老师家中拜年、合照。“他潜心研究的精神,连我都很佩服”,再度给鞠熀先写评语,王雨生给出八个字:不忘初心,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