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大鳞副泥鳅工厂化繁育基地
06.08.2015 15:50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被誉为“水中人参”的泥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市场供不应求,但由于受到泥鳅人工苗种敌害防控技术的限制,泥鳅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2013年,叶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连云港赣榆买回来75公斤种鳅搞试验,可繁殖后没多久,就有部分鱼苗出现了死亡。这下可把叶林急坏了,翻书、查资料、做试验,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终于让他发现用植物细胞培养的方式可以对抗这种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病。2个月后,叶林培育的200公斤泥鳅苗被抢售一空,卖出了10多万元。泥鳅养殖户们对这里的本地鱼苗情有独钟,因为这种泥鳅生长速度虽然没有台湾泥鳅快,但市场行情好,尤其出口量大。养殖户们秋季拿到小苗,来年6月份就能上市,相比于野生的泥鳅苗2年的生长周期还是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目前赣榆、海安的不少养殖户正等着他出苗。为此叶林于2014年10月选址丰利镇凹桥村1、27、38、39等组,集中流转土地150亩,一次性投资220多万元,采用混凝土水池、钢架结构大棚、增供氧等设施设备,分设种鱼养殖区、催产区、孵化区、苗种培育区,于2014年12月投放大鳞副泥鳅种鱼2万斤,40万尾。通过与中国海洋渔业大学、中国淡水养殖研究所的紧密合作,狠抓病毒防治,攻克了开口难、寸片死、一点红等技术难关,现已成功繁育5000万尾,预计繁育总量达到1.5亿尾,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成活率最高的大龄副泥鳅工厂化繁育基地。所育苗主要投放于江苏连云港、赣榆等传统养殖地区,并供应于浙江、上海、福建等养殖地区,年产值达到750万元,利润可达150万元以上。大鳞副泥鳅的成功繁育,有望成为本地区继南美白对虾规模养殖后的又一可替换品种,为本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06.08.2015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