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批非遗项目传人被亮“红灯”和“黄灯”

14.04.2017  11:48

        记者昨从省文化部门了解到,连云港最近取消了“汤沟风筝制作工艺”等4个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同时对“云绣”等7个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约谈警告。此前,苏州也公布了首次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结果,其中泥塑技艺等项目的9名传承人评估不合格。

        2011年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要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但是,近6年来,“退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被“拿下”的非遗传承人几乎没有。此次我省4名被“摘帽”,7人被约谈,9人评估不合格,这样的“退出”力度不可谓不大。如此亮“红灯”和“黄灯”说明了什么?

        连云港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处长谢春芳坦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真正的保护。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你怎样激励那些真正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

        都说非遗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但长期以来,“重申报、轻保护”却是非遗保护挥之不去的话题。此次,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鲁刚以评委的身份,参与了苏州首次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对于9名传承人评估不合格的事实,他也表示很遗憾,“如果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就会被取消资格。”各地纷纷“动真格”,他认为“早该如此”,“这说明大家不再‘讳疾忌医’了。建立退出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取消谁的资格,不存在面子上过不过得去的问题。有进有出,才能更高效地传承、传习、传播非遗文化,开发利用好非遗。

        赵鲁刚说,“大师”“传承人”原本只是一种称谓,但由于当前社会对类似头衔的追捧,在资本的涌动之下,头衔甚至能决定作品卖出怎样的价码。如此一来,非遗保护在某些人身上就变得不那么纯粹,少数传承人也并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退出机制的实行,就显得迫切而有必要。

        记者从苏州市文化部门了解到,这次被评估为不合格传承人的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传承人自身意识不强,履行义务不力;二是部分传承保护责任单位没能充分为传承人提供条件,导致传承人不能独立履行传承义务;三是部分项目濒危情况严重,后继乏人。

        谢春芳告诉记者,连云港市这次被取消资格的4名传承人也是类似情况,有履职不力的,也有不再从事这一工作的。

        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退出机制”是出于对非遗技艺能够正常展示和发展的保护。为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去年底,江苏实施对省级或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进行绩效考评。今后,我省还将对相关细则加以细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不过,苏州花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褚朝进对自己被评为不合格有些“想不通”,“这次认为我不合格的理由是生产创作以及传承活动开展得不理想,但这也不怪我啊,我想收徒弟,但没人想学啊。”经过褚师傅手里制作的丝线,都是苏绣、缂丝等精品工艺上所专用的。可目前他所在的工厂,只有他一人精通这门技术。

        褚朝进师傅的烦恼,正是当前非遗传承的痛处。赵鲁刚坦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只会变得越来越老,逐渐丧失“用武之地”。如果无法通过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获得一份体面而有尊严的收入,自然就会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不过,赵鲁刚并不沮丧,“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想出更多办法,让非遗可以重新在百姓生活中获得认同,而不至于孤独地走进博物馆,成为只能供人瞻仰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赵鲁刚建议说,非遗还是要重回起点,只有选择能够让百姓进行消费的方式发展,“接地气”“有人气”,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非遗传承者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品牌化、市场化、商业化建设。很多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其实可以走体验式消费的路子,做亲子活动的文章。孩子们本身就对手工课感兴趣,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了,非遗新的生存空间也就打开了。”(董 晨)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