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这群平民发明人,真牛!

07.02.2019  20:38

高手在民间,靖江民间藏龙卧虎。有一群市民,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敏锐,怀着对发明创造的一腔热爱,总能从工作、生活中汲取发明的点子,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行。

 

景馨花园居民陈亚清:退休四年获得四项国家专利

陈亚清与他发明的斜塔悬索桥模型

警用撑门杠方便、实用

展示太阳能热水器保护装置

2018年6月,城区景馨花园小区64岁居民陈亚清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他的第四个“绿本本”——关于他发明的一种警用撑门杠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最近,他又开始了新的发明创造。

陈亚清一直以来最大的爱好就是创造发明,上世纪70年代初他结婚时,家里的电风扇、半导体收音机、有机玻璃材质的精美台灯等家电,就是他自己买零件动手组装的。

退休后,陈亚清有了更多的时间,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尤其关注安全保障问题,一有发明灵感,就动手做试验,看到摇摇欲坠的空调外机、锈损的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支架,他发明了相关保护装置;聚焦桥梁安全性后,初中学历、退休前在供销系统工作的他跨界发明了一种斜塔悬索桥模型;一种警用撑门杠是他第四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发明。

在陈亚清家中,记者见到了他发明的斜塔悬索桥模型。“我这个发明亮点在于桥梁两头的三角形斜塔。”陈亚清指着模型介绍。

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上这么评价陈亚清的斜塔悬索桥模型发明,认为常见的悬索桥桥塔是简单的竖直杆结构,遇到大风很容易发生摇晃,从而影响悬索桥的安全;当桥头两端的地质条件较差,或桥头两端受地形限制而无法设置锚碇时,主缆上受到的水平方向力会将桥塔拉断,自锚式悬索桥将主缆锚固在加劲梁的两端,又需要加固加劲梁来实现,当桥梁跨度较大时会消耗较多材料,不具有经济性。陈亚清的“斜塔悬索桥”发明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与传统结构相比,采用三角形的桥塔结构稳定性非常好,不易发生晃动,斜向塔体的布置也能有效地抵消主缆所受到的水平方向力,从而省去桥头两端锚碇的安装,并且无需加固加劲梁,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值得推广和普及。

过去,我老家旁边有一张很旧的木桥,附近几个大队农民交公粮时,都要摇摇晃晃地从这张木桥经过,让人提心吊胆,那时的场景我总是忘不掉。”陈亚清说,1994年江阴长江大桥建设时,他非常好奇这座桥梁怎么施工才能确保安全,经常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拉着妻子一起去参观施工现场。江阴大桥靠沉井的拉力使桥板平衡,工程量巨大,当时看到沉井施工时的浩大场景,他就在想有没有其他更可靠、更省工的建设方法。2017年春天,他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灵感,一连做了两三个“斜塔悬索桥”模型,淘汰掉复杂造型的,最终设计成现在的模型。

陈亚清又向记者展示他发明的警用撑门杠。这种撑门杠主体是一根一头有凹槽、一头是斜角的铁方管,与普通的撑门杠不同的是,这根铁方管的底端带有一根铁链条,铁链条的一头用铁质活扣扣着一个特制螺栓。陈亚清将铁方管的凹槽卡进门锁把手下面、使方管斜置后,把10厘米长的螺栓像插销一样插进事先打好的地眼里,此时铁链紧绷,木门外面有再大的冲击力也难以把门打开。

陈亚清说,他的发明都是为了保障安全,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些实用发明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应用,真正造福于民。令他欣慰的是,此前,他发明的空调外机保护装置、太阳能热水器保护装置受到人们欢迎,尤其是空调外机保护装置,已经在我市一些单位、老小区得到推广应用。浙江绍兴市还有一个社区居委会从媒体上获悉他的发明,专程找到他,请他提供空调外机保护装置,给该社区数十个年代已久、摇摇欲坠的空调装上了保护装置。现在,他正向有关部门、单位推广他的斜塔悬索桥、警用撑门杠这两个发明。

 

生祠镇红英村陈国付:上过央视 《我爱发明》栏目的发明达人

陈国付接受媒体采访

户外风干粮仓

陈国付发明的针对高水分粮食的循环式风干粮仓

 

2018年底,河北唐山一家矿业公司两次派人来靖,与我市生祠镇红英村的陈国付对接洽谈,购买了两套陈国付发明的“粮食风干仓”。“我发明的‘粮食风干仓’不仅可以风干玉米粒、黄豆、高粱、小麦等粮食,还可以风干其他颗粒状物体,这笔业务是风干仓首次应用到工业领域。”陈国付说。

陈国付曾经做过粮食加工,后来改行做粮食经纪人,并自己开办一家农场,碰到的收粮问题点燃了他的发明火花。2014年起,他陆续发明了大型自动收粮机和缩小版自动收粮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11月20日18:54,CCTV10《我爱发明》栏目播出《粮食滚滚来之陈国付发明收粮机器》,讲述了他发明自动收粮机的故事。

2015年秋收时期,连续阴雨天给我市农户晒粮食带来不便,陈国付产生了研发烘干设备的念头。如何设计一款比较经济环保的设备呢?正当陈国付琢磨不出来时,看到他家的衣服在阴天也可以风干,“只要有风就能吹干”,他灵机一动,立即着手利用风干的原理设计烘粮设备。经过多次尝试,陈国付攻克了不同空气湿度下如何排潮的难题,设备风干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粮食风干仓”正式问世。

粮食风干仓”是一个由钢板组成的圆柱体,高度可高可低,直径5米,内设一根内胆风管,连通风机。“钢板上全是冲孔,四面皆通风。”陈国付打开风机演示,自然风通过各个孔将粮食的湿气带进风管,并被风机抽出来,周而复始的排湿促使粮食烘干。粮仓里有温度计和湿度计,随时可以监控粮食的温度湿度,据此调节排潮时间。这种烘粮设备可以直接当粮仓用,一个仓能储存100多吨粮食。

比起动辄十多万元的粮食烘干机,陈国付发明的“粮食风干仓”物美价廉,且由于设计了防雨的顶盖,沿着顶盖周边,通过滑轮导轨设帆布防雨帘,可以置于户外,避免了种粮大户专门建房。2017年,陈国付凭借风干粮仓,收获第二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安徽等多个地区的种粮大户向他采购,他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私人订制。

 

 

市人民医院护士陆银:医护团队中少见的“发明家

陆银已拥有两个专利

陆银给病人用上引流管固定带

2018年8月,市人民医院护士陆银又给自己的两个新发明申报了国家专利。此前,她已拥有两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医护团队中少见的“发明家”。

陆银喜欢护士工作,201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护理学专业,之后进入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两年后陆银回靖成家,成为市人民医院脑外科护士。心灵手巧的她每个发明都与工作有关。

脑外科的护理工作跟别的科室有些不同,这里大多是重症病患,术后大多需要插入引流管,用来排除留在颅内的积血。这根管子倘若被不小心拔掉,轻则需要重新插入,重则需要重新手术。曾经有一名脑瘤病患在术后没有自主意识,时常不受控制去拔引流管,让护理人员胆战心惊。成为脑外科护士的第一天,陆银就开始琢磨,打算研究设计一种固定带,减少引流管脱落风险。直到一天,陆银在超市看到一个多功能活动绑带,一下子找到了思路。于是,她的第一个发明“一种医用头面部引流管固定带”诞生了,不仅能够有效固定引流管,还能通过卡扣位置及数量的变化,同时固定多条引流管,这项设计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拿药、补药是护士每天都要做的一项基础工作。为了保证药物新鲜,医院要求在取用一整盒药水时,必须从右边开始取用,再经由左边补入。这就导致每次补药时,要将药盒中现有的药物逐个前移,放入对应的卡槽内,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在一次值夜班的过程中,陆银突然灵机一动:

能不能设计一个药盒,省去这些麻烦呢?”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机场的货物传送带,要是药物能像传送带上的货物那样自动前移,就很方便了。这个灵感让陆银找到了入手点。在药盒内安装小型轮轴,通过轮轴传送的方式,让药盒内的药物自动“排好队”,按部就班等待取用。

只要是能够减轻病人痛苦、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陆银一直不遗余力地去摸索、尝试。两项发明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后,她又有了两个新发明。

陆银介绍,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以往临床上大多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即棉球擦拭法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但必须挤压棉球中的漱口液、使棉球变得相对较干才可,操作繁琐,耗时长。目前,临床上还有使用棉签、纱布、牙刷棒、电动牙刷等不同方法,但由于存在着不安全、不经济等缺点,未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她发明了一种类似牙刷的便携式口腔护理装置,可便捷地挤出棉球中多余的漱口液,减少用时、提高效率,并具有安全使用等优点。此外,针对多发伤病人常由于疼痛而拒绝翻身由此增加压力性损伤发生、护士给病人加强翻身中存在工作强度大、固定带容易移位等问题,她还设计出“多功能医用翻身衣翻身裤”。

陆银已经为两项新发明申报专利,她最大的心愿是自己的一项项发明能够被广泛应用,造福广大病患和护理人员。作为科室的护理骨干,陆银直言:“搞发明需要知识积累、融合多种学科知识,要学的东西很多。”近年来,除了做好本职护理工作,陆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目前她正在攻读护理学研究生。

 

斜桥镇斜桥村顾景星:拿着发明专利开拓海外市场

顾景星(左三)与墨西哥客户合影

非洲顾客来靖洽谈

顾景星发明的椰肉清洗机在越南一企业使用

近年来,斜桥镇斜桥村村民顾景星拿着国家专利证书,将自己发明的椰肉粉碎机、椰汁压榨机、椰肉清洗机等椰子加工系列机械设备销往墨西哥、加纳以及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成了海外椰子产区“吃香”的设备供应商。

一次职业培训班,让我爱上了机械设计。”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景星在我市原伞厂当机修工时报名参加科技部门举办的中级钳工、车工培训班,之后开始痴迷机械设计与制造。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主创业从事个体油脂加工后,他改良设计油脂加工设备,1995年应邀为海南省一家食品生产企业精炼椰子油,并生产相关设备。此次海南之行,让他与椰子加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海南省椰子加工业以人力为主,这家海南企业负责人邀请顾景星与他合作,为该企业努力开发一套自动化椰食品加工设备。顾景星全心钻研,成功研制出了椰蓉干燥机,并萌生了专业生产椰企配套设备的想法。他发现海南省椰子产区的加工场地全部都用木制钉盘式的粉碎机,在椰肉粉碎过程中,工人需要在旁边用手将翻滚着的椰肉往钉齿上按压,两个工人一个小时只能粉碎2000个椰子的果肉。“要是能为椰子加工区研发出一系列自动化设备,一定商机无限。”随后,顾景星彻底转行,一心一意进军椰子加工业。

2010年,在新型椰肉粉碎机的研制过程中,顾景星找到我市老科技工作者取经,得到老专家的热心指导,他发明的一种椰子粉碎机次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有了专利,广阔的市场迎面而来。除了国内市场的青睐,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外椰子产区的企业也纷纷通过我国经销商向顾景星订货。

2014年,一名美国顾客在经销商的引导下来到靖江,想看顾景星的设备。这是第一位来靖调研的国外客商,但厂里没有样机,顾景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便带着美国顾客去海南椰企实地查看设备应用。参观后,美国客户当场订了一套。

技术实力、产品设计和业界口碑,是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顾景星花时间在维护客户产品上,更愿意花精力用于研发上。2015年,他发明了一种四螺旋椰汁压榨机。2016年、2017年,四螺旋椰汁压榨机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