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靖江-美人】记住他们, 最后的靖江独立团战士
在靖江,
他们的名字永远伟大,
他们的荣光永不退去,
他们是靖江独立团的战士。
时光滚动,可我们永远铭记,这一段刻骨的历史。春节快到了,这些勇士们过得如何、有什么新年愿望?本报记者再次走访部分健在的独立团战士,看看靖江最后的独立团战士如今的生活。
徐在桂:元旦期间庆贺百岁生日
元旦期间,新桥镇三太村抗战老兵徐在桂家中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原来徐家正在为徐在桂老人庆贺百岁生日。
徐在桂出生于1918年,按照农村的习俗,老人已算是期颐之年了。家人早早地为他张罗起过生日的事宜。老人家也显得特别精神,穿着簇新的衣服,端坐在客厅里,接受大家的拜贺。徐在桂劳动了半辈子,身板还算硬朗,但目力、听力都已欠佳,晚辈们向他祝贺,非要趴到他耳边大声说不可。当他听懂了大家的祝福,便会开心地笑起来,微微点头。
徐在桂年轻时参加革命,在靖江独立团当战士、班长,直到升任排长,为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离开部队后,徐在桂做了个普通的农民,那些峥嵘岁月被他深深地藏在了记忆中。女儿徐云芳很少听父亲讲述过去炮火中的故事,只觉得父亲是个本分勤劳的农民。女婿范庭根倒是很注意收集岳父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在老人尚能回忆和讲述时,他有意识地了解了不少情节。范庭根说,老一辈人为了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只要我的孩子们想听爷爷的故事,我就会转述给他们听,让孩子们也能知道先辈的奋斗史,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说。(仲一晴)
弓士贤:只怕这段历史被人遗忘
在季市镇利民村,90岁的弓仕贤和普通老人无异,过着农村里平常的生活。而在75年前,他成为靖江独立团一名战士,和战友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打鬼子。
“弓爷爷,给你带了几本《靖江日报》的台历,祝你新年快乐!”看到记者前来,老人敬了一个军礼,说:“谢谢你,感谢共产党,还记得我们!”
弓士贤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可他还是坚持一个不漏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在他的描述下,大家仿佛也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再到国共合作,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迫使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弓士贤讲着讲着,眼角泛起了泪光。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弓士贤十分满足安逸,感恩生活。老伴身体不太好,烧饭、买菜的家务活,弓士贤都包了。当年打鬼子时,弓士贤身体留下了残疾,政府每月都会给他发放两千元的伤残补助,这让他生活无忧。“两个儿子经济条件都不错,都会主动给钱我们,生活没问题!”说起这些,弓士贤一脸欣慰。
“我不怕死去,只怕这段历史被后人所遗忘。”弓仕贤说,作为一个老兵,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 (林 静)
盛培庆:入住光荣院,老有所依
再见到盛培庆,是在冬日的靖江光荣院,93岁的他老而不迈,虽然眼花耳背,但脸部依然习惯性的微微上扬,无意中透露出一股顽强与韧性。
盛培庆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的弟弟,在1943年的虾蟆圩战斗中不幸牺牲。痛失弟弟之后,20岁的盛培庆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因为年轻体力好,他成为一名通讯员,负责在游击队和地方区委之间送情报。“不要看我现在这个样子,那时跑得快,路也熟,很多情报都是由我送到区委领导那。”说起当年的经历,老人依然感到很自豪。
第二年春天,盛培庆被选送至靖江独立团,也就是后来的新四军17旅51团。“与游击队相比,一线作战部队要求严格多了,规范也多。”盛培庆说,除了政治课、纪律课以外,平时以军事操练为主。当年扔手榴弹、练习瞄准等诸多细节,盛培庆至今记忆犹新。
在一次战斗中,子弹从盛培庆的右大腿下部外侧射入,贯穿后又从左大腿内侧穿入,最后从左腿膝盖右下穿出,这个贯穿双腿的枪伤,伴随着盛培庆度过了七十多年,也在诉说着他曾经的峥嵘岁月。
2015年夏天,记者在其家中初次见到了盛培庆,身材瘦小但精神不错,田间挑菜、镇上购物等等,很多事情他都能够自己料理。
“现在胃口还不错,但头整天昏沉沉的,眼睛也看不清了……”再次见到盛培庆,从老人絮絮叨叨的言语中,可以感知到他的力不从心,盛培庆说,最折磨他的还是当年的枪伤,原来一到阴雨天就会疼痛,如今是常年酸痛,走路也需要依赖拐杖。
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入住光荣院后,除了生活上有人料理外,现在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他去针炙,虽然不能治愈腿部的伤痛,但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每月两千余元的补助金,原来只够交纳爱心托老院的费用,自从来到光荣院后,这些补助也省下来了,有时外出,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零食。
对于如今的生活,盛培庆感到很知足,他说,虽然余年不多,但老有所养,让他感到当年的付出还是值得的。 (蔡 勇)
张先如:17岁加入独立团打鬼子
午后,再一次见到季市镇利民村92岁的独立团老兵张先如时,他正在前埭邻居家串门聊天。喜欢走街串埭的他,如今除了耳聋以外,身体仍很健康。
70多年前,张先如与数万中国青年一样,投入抗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弹指一挥间,当年参加抗日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者。老人得知我来访的目的,特意到堂屋端了一张长凳,邀请我一同坐下,开始带我一起回首以前的峥嵘岁月,他感慨万千,几度哽咽。
“我参军那会,与枪差不多高,但照样去打鬼子。”张老讲,他曾亲眼目睹日本兵在家门口残害了20多名老百姓,年仅17岁家境贫穷的他,就自愿参了军,成为“靖江独立团”的一名小士兵。经常在泰兴、江阴、靖江、如皋周边等地与日军战斗。“自制土枪、步枪、刺刀、掷弹筒,我都用过,如果现在小日本还敢来侵犯我国,我还是可以亲自上阵去打他们。”张先如愤慨地说。
张先如回忆,1944年的春天,抗战经受着最残酷的考验,日军到处扫荡。一天凌晨两三点,天黑的像墨汁一样,四处寂静,春风轻轻吹。突然,日本军包围了孤山附近的民兵和百姓,人民群众生命危在旦夕。“我所在的连队在得到情报后,全连兵分三路迅速出击,赶到孤山脚下和日军进行猛烈攻击。顿时火光冲天,我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夺下了好几把日军的刀和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共击毙日军20多名,打死和平军30多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大战了我们的抗日士气!”张先如说。
很多年过去,张老讲到此处,还是很激动。“现在还有人记得我们这些老兵,我很感动,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临走时,老人一再告诉我,如果还想了解有关抗战的往事,随时都可以再来。(龚 敏)
刘艺元:铭记被鲜血染红的长江
春节前,记者再次前往季市镇石榴村,如约见到了刘艺元,他正在兴致勃勃地与老伙伴们在堂屋搓着小麻将。虽是94岁的高龄,且六七十岁时连续脑中风过两次,还遭遇过一次小型车祸,但刘艺元精神依然矍铄,腰板还算硬朗。
当他讲述抗战故事时,声音有力,每每提及日本军残杀时,他的表情愤慨,紧握拳头,心中的仇恨仍旧难以掩盖。
刘艺元1942年报名参军,进入靖江独立团第1连1班,担任班长。刘艺元回忆:“记得那是1944年的深秋,我们的连队在长江对岸的江阴遭遇了埋伏的日本兵,由于当时是早晨,长江小艇也被日本鬼子封锁了,我和战友只能走到长江最狭窄处,淌着江水撤退,日本兵在后面紧追不舍,枪林弹雨,很多战友在我身边都倒了下去。”
刘艺元每每回忆起战友,都会几度哽咽。
在刘艺元的左臀部偏上方,有一处明显的“对过穿”的枪弹疤痕,这是他与日本兵交战时留下的。“战场上子弹都不长眼,日本兵的枪支相对来说又较先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伤亡也很大,但我们仍不俱畏,只听战地攻击号角吹响,我们的士兵便各个鼓足劲儿跑着往前冲。”刘艺元说。
1945年8月,抗战结束,他选择了返乡务农。1946年6月,国内硝烟又起,中国内战全面爆发,刘艺元继续参加战斗,直至解放。
如今,刘艺元和儿子、孙子三代人一直相守在石榴村,家中的砖瓦房也是十多年前政府出资建造的。儿子刘金才说:“很感谢政府,给了我们生活上极大的帮助,从小到大,我一直以拥有英勇的父亲为荣!”(龚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