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盆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继乏人难题待破解
西郊公园盆景园内,园艺人员正在修剪树桩盆景。盛义摄
临近年底,位于西郊公园的盆景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给树桩盆景修剪、蟠扎,为来年第九届省园艺博览会准备展览作品。在去年举办的第八届省园艺博览会上,市人民公园选送的盆景组合获得二等奖,此次公园希望再夺奖项。
自山水盆景之后,靖江微型树桩、水旱盆景崭露头角,闯出另一番天地。
单一山水盆景难续辉煌
靖江山水盆景起步较晚,但以精湛的制作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海内外,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摘金夺银,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一批青年园林工人专门从事山水盆景制作,鼎盛时期有20多人,他们是靖江山水盆景的中坚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好景没有长久维持下去。盆景制作的清苦、时代发展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作用下,从事盆景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传承遇尴尬,难再续辉煌。
做盆景,四五年入门,十来年才能摸出门道。制作时搬石块、锯石头,辛苦自不必说,加之付出和收益难成正比,学做盆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前几年,靖江人民公园招收了两名大学生学做山水盆景,但因为种种原因,如今都已离开。
盆景的鉴赏与制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盆景界注重师法自然,不主张到大山深处大量采集石材破坏生态。需要到全国各地山区发掘新石材的靖江山水盆景停滞不前,但也无计可施。
树桩、水旱盆景崭露头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水盆景三四十年发展的过程中,靖江人民公园积累了不少经验,对盆景艺术的追求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根据盆景界发展现状,转而重点发展树桩盆景、水旱盆景。
树桩盆景是将老木本植物栽植在盆中,经过多年蟠扎、修剪、整形等艺术加工,使树干苍劲有力、枝叶青翠繁茂的一种艺术品。“上世纪70年代,靖江人民公园的老一辈盆景制作艺人赴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收集山水盆景的石料时,也在当地找回一些树桩盆景,回靖后扦插、繁殖,慢慢形成规模,如今已有近3000盆树桩盆景。”靖江市人民公园主任商勤岳说。培育树桩盆景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年份越久越珍贵,西郊公园盆景园里有上千盆30年树龄以上的树桩盆景,其中年龄最大的树桩盆景是由三棵榆树组合而成的,约90年树龄。2005年,靖江人民公园贴近市场需求探索创新,发展微型组合盆景。这是以5~7盆微型树桩盆景,配以船、亭子、小动物、小供石等加以点缀,展现群体美。近两年,靖江人民公园盆景科科长程东明创作的微型组合盆景多次在省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水旱盆景是山石、树木、泥土和流水相结合的作品,集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之长。我市发展盆景之初也涉及了水旱盆景,但其间中断了二三十年,直至三四年前才又开始加以重视。时间虽不长,但有着山水盆景的艺术积累,如今水旱盆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展金涛、张状富等几人制作的水旱盆景近年屡次在省园艺博览会上摘金夺银。
后继乏人难题待破解
这几天,西郊公园的盆景展览馆里,程东明忙着给一批大阪松树桩盆景蟠扎。在人民公园盆景园里工作30多年,程东明看着一批批的盆景制作者来了又走,如今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无论是山水盆景,还是树桩、水旱盆景,都遇到后继乏人这一难题。”程东明说,这几年,人民公园在发展树桩、水旱盆景时,注重人才培养,以老带新,手把手教,有所收获,但还是没有扭转从业者不断减少的大趋势。
商勤岳透露,下一步,靖江人民公园将继续引进人员,请盛定武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进行培训,不断充实盆景制作队伍。靖江盆景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大大小小的奖状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靖江收获了一份文化瑰宝。如何继续传承下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年近不惑的杨翠萍大学一毕业就进入靖江人民公园盆景园,与树桩盆景结缘15年,如今仍每日细细管护着一盆盆树桩盆景,看着它们在方寸天地里慢慢伸展枝叶。“有些树桩盆景刚开始只有我手掌大,如今已日渐挺拔,我相信它们会在一代代人手里越发古朴苍劲。”杨翠萍说。
未来,靖江盆景会形成怎样的风景,我们让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