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靖江抗日根据地生祠镇东进村
图为东进中心村党委书记张金荣介绍村内发展史。盛义摄
图为东进村连片荷塘。盛义摄
东进村位于生祠镇北端,原属普正乡普济庵所在地,是靖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靖江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分地区开展工作,其中靖中以普济庵小学为基点;1940年10月,成立不久的靖江县委、县政府从新镇市迁到普正乡蒋家埭公开办公。渡江战役前夕,苏中一分区成立的第一渡江司令部在靖江东进广场召开誓师大会。
近来,生祠镇东进村正在举办第三届荷花节,游客往来不断。昔日被村民称作“西伯利亚”的穷乡僻壤,如今成了地道的“明星村”。在这里,除了生态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红色底蕴也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沿着通村大道一路向西,来到申家港西侧一处厂房所在地,东进村村干和周鸣岗、鞠贵富、邓小堂等“五老”志愿者介绍,过去,这里是靖江红色革命史上有名的普济庵。“我原来读私塾,抗日战争时期,普济庵小学在庵内创办后,我就入校读书了。学校办学宗旨是‘努力造就救国人才’,老师除了教我们文化知识,还教我们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我们经常到群众中去发抗战宣传单。”91岁的周鸣岗回忆。
史料记载,1938年,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普正乡人倪浩堂与好友周永康倡导在普济庵内创办学校,培养抗日救国人才。普济庵小学创办后,附近人心齐,抗日热情高涨。倪浩堂等人还创办《华报》《靖报》《靖抗报》等报纸,很多进步青年阅读了这些报纸后来到普济庵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10月,成立不久的靖江县委、县政府迁到普济庵附近的蒋家埭蒋光照家挂牌办公。
在村干部和“五老”志愿者的带领下,向西行驶,绕过一条条埭上小路,进入东进村深处,在一大片茂密的树木掩映下,出现了一排白墙黑瓦的平房。这里便是蒋家埭蒋光照家,当年县委、县政府办公点。据“五老”志愿者们介绍,这里在解放后办过蒋家埭小学,进行了改造建设。虽非原貌,但坐北向南的一排平房依然留有当年的印记。在抗日战争年代,正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办公点,敌人才难以发现。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东进村写下了不可替代的红色篇章。史料记载,渡江战役前夕,苏中一分区成立的第一渡江司令部在靖江东进广场召开誓师大会。东进村村民奋勇支前。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成为东进村干部群众不懈奋斗的动力源。多年来,东进村强化党建引领,带领全体村民传承红色基因、团结拼搏。近年,该村构筑起“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推进整村流转,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引进水生植物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以及东华景观植物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后,东进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惠民暖心”工程、“文化丰泽”工程、“健康促进”工程,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美丽乡村等,还是泰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
村民幸福感日益提升。普济庵埭86岁村民周全虎常常感慨现在的生活“做梦都想不到”。
“东进村老一辈人都听过我哥哥周长虎生前‘三个名字’的故事。在旧社会,我家生活非常困苦,一家人住草棚里,父亲是长工,给哥哥取名周长虎。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在国民党反动派扫荡中被打死,母亲也因伤心过度去世,村子里的人以为我们以后将永远受苦了,就叫哥哥‘长苦’。谁知道,解放后,我们家翻了身,分到了田地,哥哥还学会了瓦工手艺,村里的人不再叫哥哥‘长苦’,都改叫他‘长富’。”周全虎说,改革开放后,他家变化更大了。1983年,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后来家里建起了三间楼房。近年,家里的田全都流转出去,他和老伴结束了种田生涯,坐收租金,开始了健康养生生活,每天早晚和乡亲们一起在宽敞整洁的村路上散步锻炼,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东进中心村党委书记张金荣介绍,发展中的东进村可以归纳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金色梦想。今后,该村将进一步推行“农业+”新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特色民宿、村史馆、农耕馆等建设,筹备恢复重建普济庵,打造更多的红色旅游景点和休闲观光农业景点,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