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靖江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测量坐标
图为刘夏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盛义摄
昨天下午,在调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刘夏蓓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作《靖江市民“获得感”与“小康社会”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充分凝聚了她所带领的调研团队的智慧和心血,是对靖江全面小康建设的一次精准把脉和全面诊断,不但为靖江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测量坐标,更为靖江推进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发现“靖江市民获得感”的独特之处
刘夏蓓团队通过大量的民众获得感调查,总结出了靖江民众获得感的现状与影响获得感消长的规律。
刘夏蓓介绍,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靖江市民获得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高、全、新”,“高”主要是质量高、标准高,“全”主要是具有普惠性,“新”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第二是“精致、立体、丰富”,靖江在追求精致小康的过程中,给居民带来精致和立体的获得感体验,也充分体现了立体、多层次的努力和追求,除了在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之外,各个方面的内部也呈现出层级性和丰富性。第三是“错位、互嵌、整合”,表现在靖江市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有错位、交叉、互嵌等特点。
基于此,刘夏蓓为靖江如何提高市民获得感提出了精准建议:夯实获得感的基础,提高民众对“实际获得存量”的感知;抓住获得感的高感知因素,提高民众整体性感知能力;抓准对获得感影响最大的因子,有针对性地消除不利因素;重视边际效益,合理引导需求等。
为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提供“靖江经验”
“靖江的小康社会建设获得感调查具有特殊的意义。”刘夏蓓介绍,靖江样本具有代表性,选择靖江作为调查样本,是因为靖江所处的江苏省就具有民众生活富足、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文明程度高、自然条件优越的特点,靖江样本,在东部沿海地区、后发展地区两大类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刘夏蓓认为,客观把握靖江民众的获得感现状,从中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提高获得感,对于位于改革发展前列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模式效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的小康社会建设民众获得感“靖江经验”特点和“关键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民众获得感,助推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
通过面向全国的一项调查,刘夏蓓也发现,靖江市民对经济、文化的实际获得和获得感的错位问题,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共性,这也激发了她对获得感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兴趣。“下一步,我们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团队背景,就‘如何让实际获得和获得感相统一’这一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提高国民小康获得感提供依据。”刘夏蓓向记者透露。
“靖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通过将近一年时间在靖江的入户访谈、调查、搜集资料等各项工作,刘夏蓓与靖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靖江这座城市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是,靖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刘夏蓓认为,文化是社会的支撑,靖江处于南北交汇点,南北文化在靖江得到了交融,这让靖江的城市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文化特别多元、兼收并蓄,靖江人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认同感,没有排外的感觉。比如菜品,靖江菜集南北口味于一体,让五湖四海都能接受。文化的包容对靖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靖江人特别有担当精神”
在靖江进行的大量调查和访谈,让刘夏蓓对靖江人也印象深刻。刘夏蓓回忆道,去年起,团队在做完问卷调查后,又筛选了近300户家庭收入较低的靖江市民进行入户访谈,她惊讶地发现,访谈中,面对提问,靖江的老百姓很少埋怨政府,大多数靖江老百姓都比较体谅政府。“这个结果和在其他许多地方做调查不一样,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在访谈中会对政府先发一通牢骚。”刘夏蓓说,这也体现了靖江人具有担当精神。
调查中,刘夏蓓团队还对靖江部分受访者开展了“最后通牒”的社会实验,希望通过实验观察靖江市民如何通过博弈达成共识。“结果发现,靖江老百姓的公平观念比较新颖。比如调查者和受访者对一笔钱拿出一个分配方案,受访的靖江低收入人群回答倾向是‘平分’,而受访的部分高收入人群则愿意三七分,认为自己富裕可以少分配一点。”刘夏蓓说,要在别处,大多数受访者则希望多分给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