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县志”的故事
光绪《靖江县志》
日本藏万历志书影
公式近日,《泰州文献》第一辑“官修旧志”出版发行,收入泰州所属四个区县民国以前的全部方志,共32种。这些旧志蕴藏着宏富的地方资料,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物古迹、文献掌故、人物传记、重大历史事件、天文气象、地理、自然灾害、科学技术、社会民俗等等。这其中包括存世的全部靖江旧志8种。
自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县,至建国前的1949年,靖江先贤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共修有11部县志。这对于一个建县只有五百多年的年轻城市,是十分了不起的文化成就。在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年代,要修纂一部县志,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每一部县志的修纂都历经艰辛,一波三折,背后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最早的县志——正德《靖江县志》
靖江建县后的第三十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周奇健接任靖江知县。周奇健,字以干,广东琼山(今海南岛)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他是个文化人,虽然很少动笔,但“作必精简有趣”。他在主政靖江后期,开始规划修纂靖江第一本县志。可惜,刚刚启动,就因为父亲去世而回乡守制。接替周奇健的是广东归善人唐勋。
唐勋,字汝立,正德三年(1508)进士,他到任后,继续县志的修纂工作。两年后,唐勋调离,山东寿张人殷云霄接任。殷云霄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对靖江文化事业的建设十分重视,他在靖江也只有一年多时间,大体完成了县志的初稿,并为之撰写了序言。根据殷云霄的序,这本县志大体分为:城宇、官职、丁赋、学校、兵戎、食货、土疆、名士等八卷。
正德七年(1512),陕西淳化人王棨霄任靖江知县。九年,他责成县学教谕张瀚接着修纂《靖江县志》。这年冬,明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家都穆致仕,归居老家苏州吴县。王棨霄礼聘都穆到靖为县志定稿。于正德十一年(1516),靖江第一部县志刊刻。
这部县志在明末时还存世,进入清代后就失传了。
最有争议的县志——隆庆《新修靖江县志》
朱得之(1485—?),字本思,号近斋,靖江长安团(今马桥镇)人,明代著名的学者。
嘉靖四十一年(1562),距第一部县志的刻印已经过去46年,年近耄耋的朱得之开始着手修纂一部新的靖江县志。四十二年(1563年),浙江永嘉人王叔杲为靖江县令,朱得之的修志工作得到王叔杲的肯定与支持。四十四年(1565年),县志书稿成,而王叔杲已调任常熟。此后历经知县柴乔、张磐,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由时任知县张秉铎付梓。
这部《新修靖江县志》共分八卷,分别为:县境图、卷一疆域上、卷二疆域下、卷三分野、卷四职制上、卷五职制下、卷六选举、杂部、卷七诗、卷八文。
为修纂这部县志,年迈的朱得之花费了大量心血,“稽吏牍、询故老,搜逸事、披荒碑”(王叔杲《靖江新志序》)”,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明代中期的靖江史料。
但是,这部县志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就是资料芜杂,真伪难辨。在明代,有多位学者对此提出批评。早在朱得之志稿完成后,送至常熟给王叔杲审读后,王叔杲即给朱得之写信指出:
鄙意窃欲删繁就简,稍摘瑕□,方成完璧,何如?何如?问出臆见,拈出数处,请更裁定。小序止宜以数语总括大意,多则非体,僭亦撰上,第恐不伦。亦望再酌。
这部县志在史料的真实性方面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限于篇幅,仅举一例。隆庆志卷六记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作有“马洲八景”诗。这便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记载。查遍赵氏文集,也没找到这样一组诗。隆庆志自己所附的诗文中也没有收录。朱得之有意无意地在隆庆志中留下真假难辨的记载,对后世产生不可低估的恶劣影响,甚至造成对靖江历史的误读。
第一部私修县志——万历《马驮小志》
《马驮小志》是靖江第一本私家修纂的县志。这也是靖江建县一百年之后,人文逐渐兴盛的一个标志。
《马驮小志》的修纂者是朱正初、王稚登。朱正初,字在明,靖江长安团(今马桥镇)人,朱得之的侄子,家富好客,嘉靖末年曾捐官鸿胪寺署丞。王稚登(1535—1612),字百谷,先世江阴人,后移居苏州。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曾经执掌吴中文坛三十年之久。嘉、隆、万历年间,布衣、山人以诗名者有十数人,然声华显赫,稚登为最。
隆庆元年秋,朱正初与王稚登相识于北京,此后一直过从甚密。万历三年(1576),朱正初辞官归里。王稚登也因为科举不利,而蛰居家中,两人经常走动。王稚登在靖江江边置有田产。万历十年(1583),靖江发生风潮,王稚登的田产受淹严重。他不得不亲自赶到靖江整饬。期间与靖江的农夫、田妇有了较多的接触,对靖江风士人情产生了兴趣。朱正初拿出家藏正德《靖江县志》与隆庆《新修靖江县志》给王稚登阅读。王稚登读后认为,两种志书一简一烦,均非佳作,遂决心自己动手修一部《靖江县志》。
万历间,王稚登曾奉诏参与修纂国史,小小一本县志自然不在话下。他“削牍疏其一二,捃摭附丽,忽而满案”,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为区别正德与与隆庆志,他为这部县志取名《马驮小志》。马驮者,靖江之别名马驮沙也。万历十二年(1585)秋,明代文学家、“末五子”之一的李维桢旅居靖江,见到《马驮小志》的初稿,大加赞赏,为之作序。序中说:“是志也,详略有度,中于情实,扬扢褒刺,与众共之,时出秀语,妍婉可餐”。
不知何故,这本《马驮小志》并未刻印,而是以手稿的形式藏在朱家。此后,朱、王二人因事生隙,不相往来。这部志书也逐渐散佚了。对这本志,今人了解很少。根据李维桢的序,我们知道这本志书的大体分十卷,分别为山川、封域、城郭、宫室、士田、贡赋、灾祥、谣俗、官司、文献等。
新近流传回国的县志——万历《重修靖江县志》
由于时移世易,社会变迁,靖江旧志有一些流失海外,国内无存。万历《重修靖江县志》是新近发现、并流传他国的一部县志,填补了靖江历史的许多空白。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春,赵应旟任靖江知县。赵应旟,字敏卿,江西南昌人,万历二十五年(1579)举人,书法家,孤山蹑云坊的题额“蹑云”据说就是他的墨宝。赵氏到靖江后政清刑简,应靖江士绅要求,重修靖江县志,以“补人文之继起”。这部县志由靖江乡贤刘文栻、朱家楫共同修纂。
刘文栻,字应程,居靖江南门,贡生,万历四十年(1612)官广西梧州同知。时已致仕家中。朱家楫,字仲济,住靖江学宫西,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赵应旟陞浙江台州通判。行前,新修的《靖江县志》即将完稿,赵应旟匆匆写了一篇志序。序中说:衮钺森然,法戒具备,其亦可以为靖江之信史乎!
赵应旟之后,刘志斌接任知县。刘志斌,浙江慈溪人,也是一代良吏,但他当时的精力多在纾解沉重的田赋方面,对这部即将完成的县志着力不多。
崇祯初年,朱家楫出任江西永丰知县,将这部志稿带至任所,后来请时任御史的江西吉水人李日宣为之作序。这部县志取名《重修靖江县志》,记事止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刻于朱家楫从永丰任上被撤职之后,当在崇祯三年(1630)。
这部县志一直以为失传,后来方知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有此志的原刻本。2013年,借助于泰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泰州”,组织编纂“泰州知识丛书”的契机,这部流失海外多年的靖江旧志得以复制回国,编入《泰州文献》“官修旧志”之中。
靖江依然有存的县志——
咸丰七年《靖江县志稿》和光绪五年《靖江县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常州府续修府志,令各县先修县志,用以汇集资料。十二月,姚禄龄任靖江知县,请靖江士绅重篆县志。后因抗英战起,此事搁置。到咸丰七年,于作新任靖江知县,邀请诸生潘泉参与县志修编。咸丰七年《靖江县志稿》活字本,现存北京、复旦大学、天津等图书馆,靖江档案史志办藏有手抄本(缺二卷),以及全部的复印本。
光绪元年(1875),叶滋森第三次到靖江任知县,他组织班子,由褚翔担任总纂,历时十个月完成,光绪五年(1879)刻印。这部县志北京、中科院、一史馆等国内四十余家图书馆均有保存,靖江档案馆也保存一套。1994年,靖江市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人员翻译出版了《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今译》,成为靖江历史文化的一种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