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创建国家生态市综述
靖江,宛如长江这条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靖江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为目标,紧扣“绿色发展”主题,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唱响了绿色崛起的主旋律。
高起点描绘生态蓝图
绝佳的生态环境是靖江最宝贵的财富。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靖江市委市政府坚持“环保优先、绿色引领、生态惠民”的发展理念,以规划为龙头,高标准规划生态创建,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2006年,靖江委托江苏省环科院编制《靖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年,根据生态市创建的新要求,又进一步修编和完善规划,绘制出一幅天蓝云白、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蓝图。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是靖江发展最根本的底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不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对长远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在组织架构上,我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统筹全市生态创建工作。市创建办实行周联席会议制度,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的全民创建格局。
在筑牢生态市创建顶层设计基础的同时,我市还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加大生态创建投入,环保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逐年上升。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我市引导外来资本、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仅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就吸引社会投资近1亿元。
去年10月,靖江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一幅生态靖江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出利剑守护碧水蓝天
碧水蓝天,这是大自然对靖江的无私馈赠,更是靖江守护美好家园的生态红线。
面对水、土等资源要素的倒逼,靖江始终秉持“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的理念,从保护一泓清水、一片蓝天开始,全方位打响生态攻坚战。
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靖江严格项目审批,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严守环保底线,突出环保审批前置条件,近年来否决了制革、造纸、化工等生产工艺落后、污染较重的规模建设项目达130多个,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
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我市2005年5月建成华汇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配套7座污水提升泵站、各类管径的污水收集管网386公里,日处理能力达4万吨,目前二期工程已进入调试阶段。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7座乡镇、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4万吨,基本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城乡全覆盖。
精准防控大气污染。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全市已累计淘汰建成区、开发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55台。同时,重点实施钢铁、热电企业的脱硫、除氮工程改造,积极开展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沿江码头粉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通过洒水、加盖篷布、绿化等措施减少煤炭、渣土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排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2013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为86%。
大手笔勾画城乡美景
行走城乡,满眼的绿色总让人心尖触动。如此动人的生态美景,得益于靖江改善城乡环境的大手笔。
近年来,我市按照“道路林荫化、城市园林化、园区生态化、乡村林果化”的要求,大力实施绿化重点工程,每年完成的林木抚育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全市建成大小公园、游园近百个,在沿江公路、新江平路、宁通、广靖高速公路等两侧造林1.15万亩,新建各类生态园、特色果园、育苗基地面积13000亩以上。至2013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4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绿量充足、分布均匀、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美丽蜕变远不止于此。从2004年开始,我市按照“水清、岸绿、田美、路硬、村洁”的管护要求,在农村环境建设中全面实施河道、道路、村庄、绿化“四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政策创新奖,在全省农村改革会议上受到表彰,并在全省范围推广。今年我市将该模式提档升级为“八位一体”综合管护,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小农桥、涵洞及灌排设施的管护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我市还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群众关心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18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建成省级标准绿化示范村5个、一般绿化示范村38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27个、一星级康居乡村68个。
如今的马洲大地,人们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漫步其中,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让人心旷神怡。“靖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觉得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是每一位靖江人共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