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靖江“以文化人”功在不舍 让文化获得感触手可及

15.06.2018  11:46

今年一月,位于十圩港畔的马洲艺文馆投用。盛义摄

 

依依杨柳拂清波,融融绿意文艺热。江苏靖江十圩港畔,年初开馆的马洲艺文馆成了当地人的心仪之地。逢周六是文艺志愿服务日,这里10多个工作室的艺术家们要定期向市民“献艺”:书法、绘画、篆刻、朗诵、表演……不一而足。

 

本土篆刻名家刘家骏位于这里的工作室10平米大,“这里环境好,免租金,还有补贴,比原来在老城区自己租房可强多了。”靖江市委书记赵叶表示,为文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希望大家依托这方阵地多出文艺精品,同时带动更多社会文艺力量,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全市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10年前,靖江跨入江苏省定小康市行列,近年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注重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夏蓓课题组发布了调查报告《提高民众获得感的四个“关键因素”——基于靖江调查与“靖江经验”》,报告显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是最高的”。市民何灿芬说,靖江的群众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楼道,读书角、阅读屋、文化长廊随处可见,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通过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有效供给,不断提升精致城市内涵,靖江创成泰州地区首家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称号。这是靖江坚持大视野看文化、大格局做文化、大气度育文化的成果。

 

一间家门口的舞蹈室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初夏的午后,马桥镇徐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舞蹈室内,74岁的陆友良和她的伙伴们在乐曲伴奏下用心排练。这间舞蹈室让她这个业余舞蹈队队长颇有感触。

 

帮儿子带大了孙子,陆友良3年前从省会南京返回靖江老家,闲不住的她召集一帮老姐妹组建了这支老年舞蹈队,“我们最早在广场跳,音响、服装都是自己掏腰包买的,音响的电还是从家里拖了老长的接线板接出来的,夏天太阳晒就在家里跳。

 

2016年11月,村里启用了新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面配有100多平米的舞蹈室,这让陆阿姨激动了许久。室内环境宽敞明亮,村里配备了新音响,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还不时来培训指导,这些都让她们觉得很满足。如今,她们每周一、三、五下午按时来排练,每天还有二胡、声乐、表演等各类免费培训可以选择参加。“过去在家没事干就爱打打麻将,现在我们可忙了,哪还有时间打麻将?”舞蹈队员陈阿姨说。

 

舞蹈室之外,徐周村还设有图书室、健身房、儿童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靖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商海霞告诉记者,徐周村这样标准化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靖江市统一建有98家,全市9个镇街文化中心全部获评省星级文化站,都配有8个以上的活动室。当下,靖江正在加快建设多功能的市文化中心。

 

除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布局,靖江还对镇级文化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更加注重文化阵地的功能发挥、科学管理和体系的上下贯通、有效运行等细节。“我们村里的大舞台正在扩建,马上建好后我们要搞一场专场演出,到时候一定要让大伙儿耳目一新!”陆友良心气儿十足。

 

一场办了36年的文艺节

 

上个月末,作为靖江市第36届文艺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春之声”中小学生艺术节开幕,这场学生唱主角的艺术节将持续到新学期开始的9月份。

 

以靖江文艺节为载体,业余文艺团队展演、靖江宝卷传承讲唱、市民才艺展示、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也在陆续展开。据了解,靖江文艺节始于1983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坚持了36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较为少见。现任靖江市文化馆副馆长黄铭是靖江文艺节的见证者。

 

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发生在阿拉伯的故事……”1983年的首届靖江文艺节上,黄铭从一段道白开始唱了首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阿里巴巴》。于是,这首歌一下子在靖江火了起来。“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文化馆里的领导就记着我了。”黄铭半开玩笑地说。

 

1989年,受靖江市文化馆邀请,黄铭开始参与小品排练,多个作品陆续在泰州市、江苏省获奖。“除了文化馆内部的排练,还有省里的导演来上课,那段时间对我的成长帮助真的很大。”直至2006年,恰逢靖江市文化馆公开招录人才,黄铭由此成为一名全职文化工作者。在他看来,靖江文艺节历经30多年发展,其承载的功能有一点一直没变:为普通老百姓提供舞台。他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靖江,除了每年一届的文艺节,当地还精心打造“马洲大舞台”广场文化品牌,举办“我欢歌我快乐”业余文艺团队展演、“靖江大明星”等活动,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唱戏”的公共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据统计,该市先后组织“欢乐中国行”、“过年七天乐”、“乡约”等大型文化活动30余场,连续举办七届靖江春晚,新春音乐会坚持10年不中断。

 

为彰显公共文化服务地域特色,靖江市还结合镇村规划、历史渊源、人文底蕴,深入挖掘打造西来镇“农耕文化”、东兴镇“沙上文化”、季市镇“美食文化”、孤山镇“泥塑文化”等地域文化,放大“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效应,全市各镇年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10项以上。

 

一份以文化人的理念坚守

 

5月25日,靖江大雨倾盆。早上8点钟,54岁的张美华收拾好家务便要出门。家里人劝她,下这么大雨还出去干啥?“不行,我们昨天刚排好的节目,今天得抓紧练习,下个月要参加市里的演出呢!”可谓风雨无阻,西来镇文化中心内,社区艺术团的其他11名队员也陆续赶到。

 

打起竹板走上场,走上了我们一队‘表演狂’。平均年龄50岁,我们是乡村文艺宣传队……小竹板儿打得噼里啪啦响,我们把十九大精神来宣讲!”大伙儿列好队拿起快板便排练起来。西来镇文化站站长刘志良说,这段名叫《田园追梦》的音乐快板是专门从扬州请的老师来帮着排的,准备在6月底的“乡情乡韵”新创文艺节目调演上交出一份高质量的作品。

 

原创性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文艺要能吸引群众、保持活力、扩大影响,需要一批来自基层、源于生活、接到地气的好作品、好节目作支撑。”商海霞介绍,“乡情乡韵”新创文艺节目调演旨在鼓励推动原创,要求各镇创作排练1~2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节目。为了留足创排时间,这项活动也从最初每年一次调整为每两年一次。

 

据统计,自靖江文艺节创办以来,已推出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各类文艺作品760多个,在全国、全省获奖的作品约在30个。其中,混声小合唱《打豆号子》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舞蹈《东线第一帆》荣获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金奖。

 

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持续的重视和投入。据了解,靖江市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支出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2009年开始靖江市财政每年设立300万元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2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和繁荣文化事业、引导新兴领域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多元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近年由企业冠名、赞助的大型文艺演出达40多场,吸引投资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