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龙山“麻风村”的最后村民:如今只剩48人

01.02.2016  18:56

  南报网讯 (记者 顾小萍 通讯员 陈默)绵延几公里的青龙山脉脚下,有一个村子只住着48个“村民”,其中46人患的是同一种疾病——麻风病,另外两人是照料他们生活的护工。由于我市麻风病发病率连续13年控制在0.03/10万,村里早已不再收治新病人,随着老病友的渐渐离去,曾经有100多个“村民”的村子越来越空。

  昨天是第63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29届“中国麻风节”,南京市职防院、市红会、各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一起走进村子,送来钱、棉被、大米、油、面。

   打开电视听声音”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小村其实就是一个病区,但推开每一间院门,都是一个小家,空调、电视机、煤气灶等一应俱全。今年80岁的吴克云和81岁的唐志从住在同一间屋子里。30多平方米的屋子收拾得妥妥当当。

  “谁来啦,你们都是谁啊?

  吴克云虽戴着老花眼镜,但现在什么也看不清了。唐志从的下眼睑因麻风病外翻很厉害,虽睁着大眼睛,但也基本看不清。

  因为都是来自六合地区的“家乡人”,吴克云和唐志从1986年搬至青龙山麻风病村时就同处一室。唐志从说,他们现在每人每月政府补贴1050元生活费,“生活完全无忧,但也没有多少乐趣。”唐志从说,因为两人的腿都不听使唤且眼睛看不清,更多的时间是坐在房间里,无聊时就打开电视听听声音。

  “过了春节,我在这里整整呆了67年了。”吴克云9岁时染上麻风病,1960年住进麻风病村,那时他才24岁,“家中亲人早都走了,唯一的弟弟也因同一疾病住在这里。”吴克云说,他经常梦见儿时的家……老人说着,眼圈红了。

  唐志从和吴克云一样,家中早没了亲人,二老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坐到桌子前吃完护工帮他们烧的饭。

  “见不到儿孙”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痛

  吴克云家隔壁就是陈兰英(化名)夫妇的家。今年63岁的陈兰英老家在浦口,1986年和老伴一起从浦口麻风病院搬至青龙山麻风病村。

  从背影看,陈兰英夫妇与一个健康的老人没有区别,细看之下才会发现麻风病在他们眼睛、手上留下的“痕迹”。因为相对年轻、身体还较好,陈兰英一直跑前跑后帮着张罗。

  记者看到,陈兰英房间门口的地上栽着莴苣、青菜、大蒜……屋檐的吊绳上还挂着几个玉米,“在这里也没其他什么事,干干农活时间就好打发了。

  “每一家都划了地,种点菜平时吃吃,要吃肉就到村里买。”陈兰英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村和不远处的河西村相处融洽,河西村的人经常来,有修鞋的、卖肉的、卖菜的……“我们这个村其实和其他村没有区别,只是对这个怪病,很多人还心存芥蒂。”此时,陈兰英的眼眶红了。原来,心存芥蒂的人也包括她的儿媳,“儿媳嫁给儿子前一直不知道我们老两口有这病,知道后接受不了就再也不跟我们来往了。不来就不来吧,我理解。

   守村”16年的院区主任是村民的“唯一亲人

  院区行政主任胡平告诉记者,村里像陈兰英这样有子女的有5个人,只有一户“村民”的子女会偶尔过来,“其实他们早就治愈了,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但很多人还是不理解、担心。

  就在胡平和记者聊天时,陈爱娣拄着拐杖过来了,“我们的亲人就是胡主任,她甚至比亲人还要亲。”原来,有好几次陈爱娣发现胡平“到了××的忌日,就会买纸钱带过来烧,边烧边哭,不是亲人怎么会这样?

  陈爱娣告诉记者,她24岁时就住进村里,之后家中便和她断绝了一切来往,“家,早就不想了,在这挺好的。有困难跟胡主任说一下就可以了。

  胡平2000年开始“进村”工作,负责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管理,最初进村时,村里有100多名“村民”,这些年,“村民”们慢慢离去,“其实这里就和主城的很多老人院一样,他们的麻风病早就治愈了,去世多是因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胡平告诉记者,每天8点她坐班车从主城赶至这里,下午5点下班,16年的相处,与村民们早已有了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