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2015年末大展 文徵明多件真迹首次“露面”
中国江苏网12月1日讯 人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其书画精在何处?文徵明与无锡有何渊源?昨天,无锡博物院2015年末大展,“走近大师”系列之《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中区四层展厅展出,34件院藏精品中,不乏多件国家一、二级文物,静待观众细细品味其笔墨中的奥妙。
渊源:多为无锡籍藏家无偿捐赠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继沈周之后明代吴地艺坛领袖。两年前,在文徵明的老家苏州举办了一场“文徵明特展”,该展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还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之一。2015岁末之际,无锡博物院拿出珍贵馆藏,策划了此次文氏一门书画特展。据此次展览策展人、无锡博物院征集研究部主任盛诗澜介绍,此次展出的馆藏主要来源于无锡籍碑帖鉴藏家周道振、无锡其他藏家,以及无锡华氏的无偿捐赠。
据了解,周道振(1916—2007)是研究文徵明书画的专家。由于敬慕文徵明的高风亮节,且对文氏书艺情有独钟。他的一生与文徵明结缘,并最终出版了多部文徵明书画研究著作。周道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从单位退休,他生活清寒,一生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收藏了大量文徵明的碑帖、书法和明清名家书画真迹。这些原本可以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珍贵文物,他却在自己生前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家乡。此次展览展出的文氏书画和文徵明弟子的作品,大多是周道振的捐赠。
故事:苏州文氏与无锡华氏之谊
这次展览,不仅有文徵明本人的作品,还有文徵明的儿子文彭、文嘉等其他文氏的作品,以及无锡博物院专程从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借来的沈周、文徵明的肖像册,以及文徵明的梅竹、书法卷。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一家与无锡颇有渊源。盛诗澜介绍,因为离得近,文徵明父子常到无锡来玩,在无锡有很多朋友,尤其与无锡华家有通家之谊。
本次展出的文氏父子与华家的往来信札,便体现出明代江南世族交游的文化特点。两年前,旅居泰国60余年、时年96岁高龄的华仲厚,代表无锡华氏家族把其父华绎之的两百多件生平旧藏,无偿捐献给了家乡,交由无锡博物院永久保存。文徵明、文彭父子写给华家的信札就在这批旧藏中。这批文物的入藏,不仅提升了无锡博物院院藏书画的档次等级,且对于研究无锡地方史和书画史也具有重要意义。两年后,这批旧藏文物中的一部分再次展出,盛诗澜表示,是希望观众在流连于书画艺术魅力的同时,亦能从中深入体味悠久而醇厚的吴地文化内涵。
看点:一张图一卷书尽显书画造诣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文徵明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此次展览中,最精、最有名的一件为“文徵明墨笔蕉石鸣琴图”,是国家一级文物。盛诗澜透露,此前在苏州举行的文徵明特展中,这件鸣琴图并未展出,这次是第一次亮相。图上画的是位名叫杨季静的琴士,与文徵明、唐寅等人关系很好,唐寅也曾画过这位琴士。琴士上面,文徵明写下了两千字左右的蝇头小楷,是嵇康的《琴赋》。盛诗澜介绍,该图是文徵明五六十岁时创作的,他的字以古拙为特色,那些写得特别漂亮的都是仿作。此外,该图对于研究文人交往也有价值。
文徵明官至翰林待诏,他为人谦和耿介,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因为个性较为严谨,文徵明写楷书、行书较多,狂放的草书并不常写。因此,在文徵明传世的书法作品中,草书尤为鲜见。据介绍,文徵明学习黄庭坚,曾在五十几岁时写下过两幅草书卷,目前,这两幅草书卷一幅在上海博物馆,另一幅在无锡博物院,也在此次展出之列。盛诗澜表示,文徵明比较长寿,八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这幅草书算是他中年时期的作品,笔力甚好,线条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是博习专精的典范。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2016年3月6日。(记者 张月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