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露宿者拒绝救助物品 专家:别贴"被救助者"标签
2月7日晚上10时,一德路万菱广场,一位露宿者摆手拒绝接受救助物品。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摄
50名义工兵分三路为露宿者送御寒物品
2月7日晚,广州义工联组织50名义工兵分三路为露宿者送御寒物资。个别露宿者拒绝物资帮助,资深义工、社会学专家深度剖析该现象。社会学专家呼吁,不要给露宿者贴上“被救助者”的标签。
近日,冷空气南下,广州再次开启寒冷模式。日前,广州义工联携手广州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举办“慈善捐赠春暖到家”主题捐赠扶贫活动。7日晚9时许,近50名义工身穿义工马甲,兵分三路,前往一德路、江湾桥和光孝寺沿路,为露宿者送上500件御寒物资,以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露宿者
有了睡袋可以睡个安乐觉
7日晚9时许,记者跟随萤火虫义工团的义工们来到一德路,随后义工分成若干个小组便投入工作。在寻找到有需要帮助的露宿者后,义工先上前和露宿者交流,随后将准备好的睡袋、棉衣棉被以及牛奶、饼干、糖果等生活物资派发给他们。
记者注意到,露宿者不少是中老年人,年仅50岁的黄信(化名)便是其中的代表。1992年他与老乡一同从老家江西来广州打工,原本在制衣厂工作,由于身体不好很快被辞退,现在靠捡垃圾和打零工为生。
黄信表示,由于挣不到钱,他已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他今年还会留在广州过年。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露宿者周先生说:“我没有老婆孩子,现在附近批发市场做装卸工,收入租不起房子,只能睡在骑楼下。”睡袋对于部分露宿者来说,有如雪中送炭。“天气湿冷,有了睡袋,可以睡个安乐觉。”一名露宿者说。
状况
有露宿者不想被拍照
在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有个别露宿者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义工们的物资帮助。
来自惠州的老人张先生在广州已有十几年了,辗转流浪过很多地方,现在一德路一座大厦下露宿。他说,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广州也有亲戚,都没联系过。当义工把睡袋、砂糖橘、牛奶等生活物资递到他手上时,老人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我有,不需要你们的这些帮助。”
有露宿者原本很开心接受义工送上的东西,但发现有人拍照便愤然丢开。其中一位露宿大妈见有人拍照便向众人质问:“干什么,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这位大妈表示,不愿让家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也有露宿者见有义工走来,赶紧拿起被子蒙在头上。
还有一名露宿者表示,他真的不需要这些睡袋。“这些新东西,我不用。广州有不少好心街坊都有给我们一些被子,现在天是冷些,但我不缺棉被。”这名露宿者还表示,希望把睡袋拿给真正需要的人。
小义工
能帮助别人是很开心的事情
除了分发食物、御寒物资,义工们还会与露宿者聊天,了解他们的故事。义工练小姐表示:“刚开始做义工是因为没事做,后来逐渐爱上这份工作,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恰逢寒假,今天的义工队伍较以往多出了许多小学生的身影。记者了解到,这些小义工们的父母也大都是义工。伍敏聪小朋友今年12岁,做志愿服务已有两年多时间,曾多次跟随父母出来做义工。她表示:“能帮助别人,我很开心。”
现象观察:
他们为何拒绝御寒物品?
为何有露宿者拒绝物资帮助呢?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策划和执行部副部长王雪明表示,由多种原因造成。
一是露宿者具有一种心理排外的群体特征。他们有人被家人遗弃,无家可归而露宿街头。有的从老家来广州打工,因竞争太激烈,自身缺乏竞争力,沦落到露宿街头。他们不愿留下个人信息,也不接受物资帮助,实际上,他们是不想让家里人知道他们的情况。
二是一些露宿者存在精神障碍,或者性格孤僻。他们排斥外人,和陌生人打交道会急躁,不仅拒绝接受物资帮助,甚至会责骂众人或向义工投掷物品。
王雪明表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若接受了物资,就被迫配合采访拍照,这会让他们产生被利用的感觉。“义工在平时也会注意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活动时最大限度保护他们的隐私。”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王雪明表示,由于义工联的性质决定了能给予露宿者的帮助有限。他呼吁能有更多的社工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成为朋友,用专业的社工手法,进行个案长期跟踪,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专家:
别给他们贴“被救助者”标签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周利敏表示,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这是由于捐助者不了解受捐助者的心理需求所导致的。目前,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更多只注重物质上的帮助,像这样传统的单纯的物质救援模式,只是一种初级的救援模式,并不适合现代救助理念的发展。
其次,义工们在进行援助活动时必须持平等、尊重、接纳、理解的原则。虽然面对的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也有尊严,因而不要给他们贴上“被救助者”的标签,在帮助他们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捐助者有一种居高临下,施舍他们的感觉。
周利敏表示,目前,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大都源于爱心,但同时也缺乏专业知识,在救助的方法和技巧上会有不周到的地方,因而志愿者本身要提高救助技巧,向着现代的救援服务理念转型,这样才能避免“好心做坏事”。若自愿者团队中有专业的救助人员,如心理医生,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去救助,这样的救助效果会更好。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谭秋明实习生杨思远通讯员胡美然
原标题:部分露宿者拒绝救助物品专家:别贴"被救助者"标签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