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就业模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日前,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老君堂村的残疾人张宜芳和笔者聊起现在的生活状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据了解,在连云区,如今像张宜芳这样的残疾人有近600名在家门口找到了“饭碗”。
“不仅要帮助残疾人脱贫,更要让他们致富。”连云区建立长效扶助机制,坚持输血、造血两同步,实现脱贫、致富两步走。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就业、康复、特教、维权、助残、扶贫以残疾人工作主题,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解决残疾人就业之难、生活之忧、就学之困、幸福之尊实际需求出发,把关心、关爱与关怀送到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残疾人身边,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机子是服装厂提供的,白天我一有空就过来缝制,现在我在家里上班,也能养活自己。”残疾人在家里上班,一个月多的能赚两三千元,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不仅对残疾人给予了人性化的关怀,而且在人工、场地、水、电等方面为企业节省了开支,实现劳资双方的共赢。近年来,在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残疾人设岗安置就业,在深入开展工作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板桥工业园、云山中小企业园为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程这个平台,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特点的公益性岗位的新思路。扶持发展残疾人福利企业3家,安置就业37名,扶持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家。
“茶叶加工很适合残疾人干,我们选择这个茶场做基地就是基于这个考虑。”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夏振天介绍。留云岭茶场的现状是,残疾人在家种茶,在茶场加工,茶场安排人上门收茶,收益除了茶叶加工费,全归残疾人所有。残疾人家里都有茶园,承包茶园的土地基本不收承包费,不收水费,残疾人只需承担电费。茶场免费提供优质肥料、种子,技术人员还免费上门提供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和销售信息,同时向残疾人开放销售渠道。不仅如此,每位残疾人每开发一片新茶园或种植一片新品种茶叶,政府即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每平方米2元的补贴。
连云区创建了4个省市级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扶贫解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通过开展“订单式”、“合同式”培训,使6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的职业培训;依法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安置、鼓励残疾人居家就业,推荐残疾人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上岗就业,就业率达82.2%。今年以来,120名残疾人进行了手工编织、布艺、绢花、剪纸、刺绣、沙盘画等技能培训,并掌握一技之长,培训合格后与合作公司签订产品制作、购销合同,产品验收合格后,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有22名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并带动34名残疾人就业,多元化残疾人就业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