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前金陵兵工厂西迁 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轻重武器
南京沦陷前金陵兵工厂西迁
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量轻重武器
南京晨光集团“厂史陈列馆”讲述抗战故事,公众可预约参观
中正式步枪、7.92毫米仿捷克式轻机枪、轮式120毫米迫击炮、改进后的高射机关枪……你知道吗?抗战期间,被中国军人称为“完美武器”的仿捷克式轻机枪以及用来击落日军飞机的高射机关枪,很多都是由南京晨光集团公司的前身“第二十一工厂”制造的。
在南京“1865”的一个老厂房改造的“厂史陈列馆”内,工人正在对陈列馆进行装修,9月19日前将修缮完毕,公众可以预约参观。在陈列馆内,一门“八二迫击炮”模型静静立着。“抗战期间,中国军人用的很多武器,都是我们厂生产的,包括这种迫击炮。”南京晨光党校教务长宋建中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
通讯员 李国宝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南京沦陷前,“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
金陵兵工厂的牌坊旁边,就是南京晨光集团的“厂史陈列馆”。陈列馆是“机械左厂”改造而成,馆内的柱子是黑色的铁柱,每一根上面都有“光绪四年金陵机器局监制”的字样。“这是晨光集团最早的老厂房之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宋建中说,从李鸿章搞“洋务运动”运动,开始建设金陵机器局起,他们公司就是军工企业,1912年改名为金陵制造局。
1928年,金陵制造局改名为“金陵兵工厂”,主要生产7.92毫米马克沁重机抢、8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7.92毫米尖、圆头机步枪及枪弹等十八个品种。“你看,82毫米迫击炮就这种,射速为每分钟25发。”宋建中指着展厅内一门炮弹模型,很自豪地说,这种迫击炮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1865”内的老厂房,当年都是生产武器的厂房。“南京保卫战”中,守城士兵用的武器,大多都是他们制造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金陵兵工厂在南京沦陷前,就被迫西迁到重庆了。”宋建中说,直到西迁前,金陵兵工厂都还在为抗战前线生产武器。“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即向当时的首都南京进犯,当时的金陵兵工厂员工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生产。11月16日,工厂接到撤退的命令后,分水陆两路西迁重庆。”
到重庆后,仿制出1万多挺“完美武器”
金陵兵工厂的西迁工程,直到1938年2月初才正式完成。当时,全部人员、设备到达重庆嘉陵江北岸的一个叫簸箕石的地方,购买了当地的民房建设新厂厂区;并于3月初恢复生产。“金陵兵工厂”被更名为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
“从1938年3月1日到当年9月10日的半年时间里,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出爱国号枪炮共40件,其中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20挺,八二迫击炮20门。这些武器,都运送到抗战前线,成为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武器。”宋建中说,除了延续之前在南京生产的武器外,还仿制生产捷克式轻机枪。从1938年到1945年,第二十一工厂一共生产了仿捷克式机枪1万多挺。
说起仿捷克式机枪,宋建中充满自豪,他说这种机枪被称为是中国步兵的“完美武器”,在迄今存世的抗战照片中,处处可见仿捷克式机枪的身影。仿捷克式机枪的最大优点是射击精度高,在有效射程内几乎能“指哪打哪”,而且机枪本身很坚固耐用,即使是在恶劣战场环境下持续射击,也不容易损坏,实战中经常连续射击一两个小时,很少出现卡壳等问题,射击精度也不会下降太多。
改进后的高射机关枪能打落日军飞机
在陈列室内的展板上,有当年第二十一工厂制造的武器老照片,成排的轮式120毫米迫击炮,看上去十分壮观;而其中一张老照片上,4位中国士兵,一个正在用望远镜对准天空,一个在瞄准,另外两个正在观测,4人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他们在观察头顶的日军飞机,一旦飞来,就准备用手上的机关枪把它射下来。”宋建中说,士兵们正在用的是改进后的高射机关枪,这种机关枪的射程达三四千米,有效射程为2000米左右,是专门用来对付日军飞机的。
而现在博物馆、电视剧中看到的“中正式步枪”,当时二十一工厂也有生产。“中正式步枪,是德国二十四式毛瑟步枪的中华民国授权生产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形毛瑟枪弹,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生产。但抗战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在内迁中因机器设备散失,不能继续生产。1940年8月,兵工署命令第二十一工厂筹备批量生产。1943年,新的中正式步枪正式成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