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假”回归,“纳民意”又多一样本
言论提要:恢复“除夕假”,令公众欣慰。这是决策部门广开言路、广征民意的结果。围绕假日“存废”而进行协商、“求同存异”,对于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听民意、纳民意,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样本。
据中国政府网16日消息,2015年中国人的春节假期将从2月18日除夕(农历大年三十)起持续至24日。
这一安排与2014年相比,变化虽只有除夕这一天,却实属来之不易。
12月9日,现代快报发出题为《事关“除夕假”,听民意还要纳民意》的社评,直言:除夕“入假”多年,突被“开除”,既缺乏先例,也缺乏民意基础。倾听民意很重要,吸纳民意更重要。有“听”有“取”,这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促使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社评对应的是“超七成网友赞成从除夕开始放春节假”——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调查结果呈现“一边倒”。
关于新的一年假日安排,彼时已临近公布的“窗口期”。因而,此次调查无论是进行的时间,还是最后的结果,都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一周前,这条消息热得发烫,专家则从这次调查读出“想有所纠正”的信息。
事实上,人们的期待没有落空。恢复“除夕假”,令公众欣慰。这是政府广开言路、广征民意带来的结果。
在一度被踢出假日行列之后,除夕的“东山再起”来自于民意的坚持,来自于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采纳。
除夕假并非一直就有,它最初成为正式假日,经历的也是同样的路径:民众呼吁,政府采纳。而2014年突然取消“除夕假”,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意外”。
当然,在“超七成网友”的意愿得到恢复后,自然有其他人群不满意,比如“不喜欢初七上班”。
其实,2014年春节突然取消除夕假,也有民意的推动。政策的变化往往引起争议,并不奇怪。
在假日总量固定、现有假日安排总体结构大致不变的情况下,“除夕放假”与“初七上班”肯定是一对兄弟。而在休与上的问题上,只要假日总量不突破,就一定会出现“踩跷跷板”、捉襟见肘的情形。
一项公共政策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个时候只能取最大公约数。但最大公约数很难确认,围绕“除夕假”的存废进行民调,说到底也是对最大公约数的寻找或试探。只是,这个过程一定要遵循民主和科学规律。
不论如何,正如上一篇社评所言,“就公共事务,在网络连续、广泛征求意见,这是一大进步,极大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这是一个温暖民心的结果,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民意传进中南海,本身就令人振奋。
“听取”民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政府部门“尊重民意”挂在嘴边,但在与民意沟通的程序上却充满硬伤,比如信誉度一落千丈的某些听证会。围绕假日“存废”而进行协商、“求同存异”,对于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听民意、纳民意,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样本。这是与相关调研、讨论、纠正如影随形的另一层新意。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