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大所对接会@你!校地牵手,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戴上特制眼镜,走进影院观看3D影片的视觉冲击让人难忘。如今,坐在家中用肉眼就能观看3D电视。研发这项技术的无锡易维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培育扶持的产学研成果转化公司,成立还不到5年。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两个研究院相继落户苏南苏北,成为当地集聚高端人才的纽带和创新创业的重要引擎。
两大研究院落户苏南苏北
2012年春,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正式运行,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之外建立的第一所产学研合作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金伟说,合作双方一拍即合,旨在建设以物联网为特色、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智库、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基地。成立不到一年,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就建设12个研究中心,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申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项,孵化培育收入过千万企业2个,无锡研究院及其孵化培育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量过2亿元,带动本地产业收入1亿元。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
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又在淮安设立苏北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在外地设研究院非常慎重,在苏北研究院之前,学校只批设了4所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院长罗哲说,之所以在江苏设立第二所研究院,是因为江苏是科技活动非常重要的区域,科创潜力相当大。
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
而这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在籍的苏北籍教师有100多位,他们十分关心家乡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大兵为代表的苏北籍教师,积极促成研究院分支机构的建成。罗哲表示,淮安的产业布局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设置关联度很紧密,学校的强势学科机械专业也很对淮安“胃口”。
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院长罗哲
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无锡联河光子技术有限公司注册于2012年,业务方向包括先进智能光子传感器件、系统和综合解决方案。经过5年的孵化、培育,公司年销售达40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何祖源,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拥有世界领先科研成果4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何祖源说,在光子传感器件方面,他们实现了世界最高应变分辨率,世界唯一实现地壳形变检测。在光子传感系统方面,在空间分辨率、空间采样率和采样速率等一系列性能指标方面,他们的团队保持着世界最高记录。“我们还创立系列光子传感继承解决方案,包括跟NTT、三菱、波音、空中客车等世界著名企业开展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成立至今,共孵化引育企业40多家,到2015年底企业总销售约29亿元。”黄金伟说,以无锡研究院主导或整合的MQS、北斗及室内导航、裸眼3D、行业手机、光纤传感等产品都获得市场认可。
在苏北研究院落成的两年时间里,淮安人张大兵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促进家乡产学研发展奔走。他帮助淮阴师范学院争取到省级“农业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利用这一产学研大平台使高校与企业真正相联。上海交通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实验室的最新育种技术成果,被带进淮安企业的“试验田”里,为淮安天丰种业企业带来年产值过亿元的收益,也为淮阴师范学院科研团队赢得2016年度省双创团队的荣誉。
苏北研究院的落户,为淮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欣喜。淮安万邦香料工业公司是当地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香料远销世界各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家路庆华教授作为“新材料创新研发平台”的带头人,将自己在化工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带进淮安万邦香料,为这一传统企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指了条明路,同时也实现实验室成果与市场的对接。
建设平台载体,创新发展理念
“除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无锡研究院还肩负产业集群、产业打造的责任。”黄金伟说,无锡研究院成立后就筹划与正海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发起产业基金,投资对象主要为无锡研究院孵化、培育和支撑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基金做了两期,第一期是3000多万元,第二期是2.7亿元,还获科技部产业引导基金,一半以上的投资企业都在江苏。”
根据淮安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目前已搭建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及智能交通大数据、精准医疗与健康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5个研发平台。目前研究院正通过整合上海交通大学的资源、技术等各方力量,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布局层层把关,帮助淮安打造特色小镇——席樵镇。
为了召唤更多在外的淮安乡贤“回望故里”,苏北研究院正在打造“淮俊湾”综合体,邀请淮安籍的院所专家、企业家等以落户项目等形式,带动淮安就业、推进淮安科创发展。
截至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3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名,引进研发团队包括博士5人、硕士14人。下一步无锡研究院继续加强和地方的合作,尤其是在产学研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而以“立足淮安、辐射苏北”为宗旨的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也借助院所专家的力量、凭借学校强势学科的优势、以“创新、开放、多赢”的理念,为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尝试摸索,为当地科技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能量。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王梦然 张宣
实习生王 甜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