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跻身国家战略后,“中国制造2025”也在苏南这片发展高地开始探索。
记者昨从省有关部门了解到,在参与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中国工程院正在承担“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第二期工作,苏南列为典型区域。省政府已与中国工程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苏南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跨区域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近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与20余位院士、一批专家前往苏南调研,实地走访50多家制造业企业。
责无旁贷: 苏南破题将为全国探路
江苏是全国第一工业大省,苏南则是产业高地。统计数据显示,苏南5市以0.2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6.1%的经济总量、6.7%的工业利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9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尽管承受较大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苏南的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仍然交出了经济总量增长9.8%、工业总产值增长6.9%的答卷,支撑江苏经济总量增长8.5%,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建设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新常态下,无论是增速换挡,还是结构调整,苏南面临的考验更早一些、更大一些。”副省长徐南平分析说,苏南制造业发展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影响力,但对照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制造强省、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目标,仍需付出不懈努力。
人均GDP即将迈入2万美元的新阶段,一般制造业由于投资效率递减,难以在苏南生存,如何培育新的增长点;建立在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基础上的苏南,如何尽快由跟随者、并行者成为领跑者,避免同质化,提高品牌质量;人口密度超过1100人∕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逼近极限,资源供给、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苏南如何转身向绿……苏南转型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历经三次转型,每次走在全国前列,是个好样本。”机械工程专家周济院士寄予厚望,“苏南率先破题有了答案,全国制造业转型就有了可借鉴的经验。”
问诊把脉: 尽快从产业链“配角”变“主角”
带着问题下基层,院士和专家们深入一线“问诊把脉”。
江苏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国17%左右,产业门类齐全,但在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特别顾问、高级工程师蔡惟慈看来,江苏的优势在核心关键部件、特种材料,不能简单比照其他地区在主机和成套设备上搞重复建设,应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苏南要率先实现‘由大到强’,衡量的标志之一就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院士建议,培育一批跻身全球前100强的品牌,“全球认可了,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中心”。南京炮兵学院教授刘怡昕则建议,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无人化制造,突破资源环境“瓶颈”。
苏南负重转型,增量的新兴产业和存量的传统产业不可偏废,比如,钢铁、石化的体量就很大。曾主政南京工业大学的欧阳平凯认为,化工产品需求还会增长,不能舍弃,但要向绿色、安全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石化仪征化纤公司顾问蒋士成院士认为,石化行业低端产能过剩明显,化纤行业过剩率达30%-40%,苏南又是产业集聚地,要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
精于制造但不善服务,处于产业链中端的苏南企业往往只能当“配角”。“‘配角’变‘主角’,苏南有潜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刘永才院士建议,优势产业和园区要向系统集成发展,延伸至服务端,推动产业结构由“橄榄型”转向“哑铃型”,抓住高附加值环节。
战略构想: 全球有影响力制造业创新中心
“苏南很多产业项目都是自主发展起来,不少还纳入国家重大专项,这些民营企业踏踏实实地为国家作贡献。”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院士坦言,这恰恰表明苏南的“土壤”适合承载更多国家任务,建议“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能多在苏南落地。
为国示范,苏南该如何定位?“苏南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开放和市场化程度高、制造业基础好,企业家深耕实体经济。”徐南平说,北京和上海已经分别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希望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定位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既契合苏南特色,也符合国家布局”。
对江苏希望从国家层面设立苏南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苏南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构想,院士和专家们给予高度赞同。周济表示,将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智力和创新资源优势,支持江苏加快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近期,中国工程院已与我省联合开展“苏南制造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院士团队到企业咨询诊断,并支持他们携成果在江苏产业化。
政策聚焦、资源集聚,苏南该如何打好“组合牌”、下好“先手棋”?企业家们期盼省里和各市的“中国制造2025”配套措施要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保持政策连续性;国家在财政税收、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苏南更多先行先试的空间,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20多位院士把脉苏南制造业:尽快从配角变主角 -
南京12:19 28.08.2015 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