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活动:润物细无声
进入4月,全国各地都迎来阅读活动的小高潮。“江苏读书节”“书香荆楚”“书香八闽”“书香岭南”“三湘读书月”“南国书香节”“天山读书节”“书香重庆”“三秦书月”“书香八桂”“书香龙江”“深圳读书月”“苏州阅读节”……这些各具特色的品牌读书节、读书月历经时间检验,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还潜移默化地给城市气质带来了许多改变。
多维度引领和推动阅读
4月18日晚,在京杭大运河北段起点——北京通州运河河畔,千余名阅读与朗诵爱好者齐聚于此,集体诵读经典诗文,由此拉开了“2015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的大幕。
每年4月,北京阅读季都如约而至,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北京阅读季 就爱你阅读”全城尚读公益活动,从多重维度呈现了全民阅读的丰富内涵;每年11月,深圳读书月都会将公众瞩目的焦点聚集到这座年轻的城市。荣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的深圳,借力读书月打造了读书论坛、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晚八点”、“南书房夜话”等一系列文化品牌,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精神文化的盛宴”和“城市文化的狂欢节”。
“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说明社会关于节日的观念比较重。从目前各地开展的读书节、读书月活动来看,这些阅读品牌对于推动和引领全民阅读活动具有明显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读书节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往往会辐射平时的阅读,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读书节、读书月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你会发现参与的普通读者都是真心喜欢听名家谈书的。这当中有年轻人,也有老人,他们对书的喜爱溢于言表,让我们这些专业出版者、作者和阅读推广者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参加这样的活动就觉得做的是‘第一等好事’。”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向记者讲述着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他以北京阅读季表彰一批阅读家庭、阅读社区和阅读项目等为例,认为这些活动“给所有参与者注入了强大的阅读正能量”。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读书节不再仅仅单指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越来越多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读书月、阅读季等品牌活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400多个地方设立了阅读节、阅读月。各地纷纷用读书月、阅读季这样的形式,为繁忙的都市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将其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名片。
“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以书香校园带动书香城市的策略,因为教师、学生还有父母不仅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大的阅读人群。”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回忆其在担任苏州市副市长时筹备并启动苏州阅读节时说,他希望通过举办校园阅读经验交流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影响社会公众的阅读。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核心作用。如今,苏州阅读节已从最初的每年100多项活动,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每年五六百项活动。
在吴静文看来,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有利于市民阅读兴趣的提升,“同时,阅读节的举办有助于引导居民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位因为培养孩子读书而走上阅读推广道路的全职妈妈,期待借助苏州阅读节这一平台,与更多的读书会进行互动和交流,在阅读节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了解到更多市民关于阅读的需要,从市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策划更多精彩有趣的活动。
相对年轻的北京阅读季,从2014年开始升格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品牌的全民阅读活动,俨然成为北京全民阅读工程的代名词。“北京阅读季不仅仅是活动,更成为北京市推进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诸多举措的汇集与统筹。”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文化处处长王亦君表示。
让读书节永不落幕
有人建议,倡导阅读不应搞成一阵风似的运动。如何避免“阅读节来了,全民忙读书;阅读节走了,全民难读书”的尴尬情况,打造永不落幕的读书节,成为这些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的人士所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朱永新表示,阅读需要一个生态环境,需要让每个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建议,应从图书出版和销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阅读推广等方面着力推动全民阅读,让各行各业以读书为荣。
“在深圳读书月、北京阅读季的许多活动中,每每看到父母与孩子一同到场的场景,都让我对全民阅读拥有了更大的信心,孩子的阅读习惯要在家庭养成。”在聂震宁看来,全社会要广泛传播讲述学以致用的故事、学以修为的故事和学以快乐的故事,让全民族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我们要让阅读节和日常的阅读生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树立典型,让阅读节更有针对性,更能融入百姓的阅读生活中,进而提升阅读节的内涵,扩展其外延。这样,倡导全民阅读才不会沦为一阵风似的运动。”郝振省建议,从国家层面来讲,应促使《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尽早出台,把阅读节有效的阅读举措变成日常阅读工作的内容;从地方党政领导层面来讲,要汇集各方面力量,做好阅读节期间的公共服务工作;从出版单位来讲,提供质量更好的出版物,真正使得民众有好书读;从个人来讲,应努力让阅读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必需,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