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盘大棋江苏如何“落子”?
江苏正在下一盘大棋。
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江苏该如何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是个值得认真思索,需要加快推进的问题。无论是南京的承东启西,南通的跨江融合,还是苏州的“做好加减法”,这些生动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如江苏省所提出的,格局要大,胸怀要宽,节奏要快,始终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而作出的“江苏贡献”。
一、加强区域协调,形成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南京:下好承东启西一盘棋
放眼长江三角洲整个版图,南京居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心节点。
新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14次直接提及南京。
日前,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专题研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时表示,南京将全力助推长三角科创圈、宁杭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强化“一盘棋”意识,突出“高质量”要求,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南京正谋篇布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里,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优势。
南京“向东”,融合度越来越深
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的会址,选在了位于南京东部的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北部。工程建设部门口的倒计时牌显示,距离2021年4月16日开园还有不到500天时间。
“园博园的设计、建造不仅要考虑开园期间的便利,更要谋划‘后园博园’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在这里打造一个‘长三角的后花园’。”江苏园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综合秘书部副部长王非告诉记者。
区位因素自然是优先选项。这里靠近沪蓉高速等出口,到上海、到杭州,都是大约3.5小时车程。坐高铁出行就更方便,这里离南京南站很近,“周末下午5点下班后坐高铁到杭州,还能赶得上7点开始的同学聚会。”王非说。
位于苋山、孔山和棒槌山之间一块废弃的采石场,如今是个到处覆盖着绿色防护网的大工地,塔吊、铲车都在忙碌地作业。在昔日的龙泉采石场上,已经建起了独具特色的矿坑公园。接下来,通过涵养植被、重塑景观、修复矿坑等,在以往过度开发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打造“城市双修”的样板;“将来这里既有世界级的江南园林、山地花园,又有独具特色的崖壁矿坑、工业遗存,肯定会成为受欢迎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王非说。
向东发展,是南京向长三角中心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南京紧锣密鼓启动了紫金山以东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打造“一廊、两带、九组团”的整体空间格局,将之作为宁镇扬同城化的枢纽,也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门户。随着宁句城际、南沿江城际等交通利好陆续落地,南京城市向东发展脉络逐渐清晰。与南京城东大面积接壤的江苏镇江句容市,则提出全面对接南京城东,打造以创新经济为特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江苏硅谷”。
南京“向西”,朋友圈越来越大
以南京为中心,高铁线路网络画出个大大的“米”字。随着这个环形放射状的格局逐渐从“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南京的枢纽地位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凸显。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中,既有江苏省内的扬州、镇江,也有安徽省的马鞍山、宣城、芜湖、滁州等。
由于地缘相近,南京与这些城市的跨地区合作由来已久,“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其实早有交集。江北新区设立后,南京对安徽滁州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宁滁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随着今年8月江苏常州市下辖的金坛区和溧阳市相继“入圈”,扩容后的南京都市圈总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00万人。有人将南京都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贡献度概括为“567”——面积约占长三角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约占六分之一,常住人口约占七分之一。
省际毗邻区域如何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点名”的6个毗邻区域,南京占了3个,均已进行实质性合作。以顶山—汊河为例,就代表了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路径:与南京浦口区一河之隔的安徽滁州汊河经济开发区,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112家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产业分工合作、消除市场壁垒,可以有效降低市场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的探索值得肯定。
《规划纲要》要求,形成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这一系列从“行政区”到“发展区”的探索,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定位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将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转型转移与跨区域发展的功能性合作平台;与安徽滁州共建的浦口—南谯一体化示范区,聚焦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和苏皖跨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与安徽马鞍山共建的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将在产城融合同城化发展和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两方面进行探索。
南京“向上”,创新力越来越强
走进位于江宁开发区的未来网络总控中心,迎面是一块铺满整面墙壁的巨幅显示屏。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许志坚打开手机里保存的《规划纲要》。在提到“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的两段话下面,他特意打上了红线。“作为国内最大的未来网络研究基地,网络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自主可控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工业互联网标杆外网等一系列成果,将有力助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的大脑,对于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改变‘缺芯少魂’的状况,必须建设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在“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的目标下,紫金山实验室进行未来网络研究的团队,集合了来自东南大学、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多方力量。“可以说我们是整合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为全国科研院所搭建一个综合性共用共建科研平台。之所以选在南京,一方面是南京在未来网络、5G发展及演进和毫米波核心器件等方面拥有基础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是长三角地区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广泛的物联网应用,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快速的应用和检验。”紫金山实验室综合部部长徐立萍说。
像这样的“硬核创新”,在南京并非孤例。近年来,南京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名城,研发强度超过3%,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何强化创新资源的辐射和外溢效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南京一直在进行探索。
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大厅的LED屏幕上,动态显示着各类交易信息。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总经理贾燕琛介绍说,从市场时时动态的成交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技术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而南京在技术成果的吸纳与输出上都有强劲的增长势头,交易量、金额、技术经理人数等方面都持续增长。
去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技术市场共同签署了资源共享、互融互通的合作协议,并启动了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挑战赛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贾燕琛介绍说,在今年5月由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主办的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中,共征集到长三角地区企业需求500多条,其中118项需求收到对接意向。
二、推进跨江融合,充分利用一体化机遇补齐短板,实现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南通:跨江融合按下快进键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江苏南通市是唯一位于长江北岸的城市。从空中俯瞰,崇明岛将长江入海口的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北翼的南通与南翼的上海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
南通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直以来,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是南通的热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给跨江融合按下了快进键。
从隔江对望,到跨江对接
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南通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来到位于南通港通海港区的招商重工制造基地,像是走进了钢铁森林。龙门吊此起彼伏,待交付的各种船只次第排列,巨大的干船坞内停靠着建造中的船舶。招商局邮轮制造有限公司基建工程指挥部副经理刘俊瑞自豪地说,今年,招商重工造出我国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成了“网红”。
招商局集团选择在这里布局,主要是看中了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这里通江达海,大型船只进出方便,还紧临中国最大的邮轮码头上海吴淞口邮轮码头。更重要的是,南通地区有完善的海工配套及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些是建设大型海工装备和船舶修造基地的一流条件。”刘俊瑞指着一大片建设中的厂房说,按照“前港—中区—后城”的布局,这里将打造成为邮轮母港。
车行苏通长江大桥上,记者体会到一个“通”字对南通的重要性。邻近长江入海口,南通沿江江面宽达8000多米,一眼望去难辨是河是海。在没有苏通大桥之前,从南通去苏州、上海只能坐船,要一夜时间。2008年,连接南通和江苏常熟的苏通大桥通车,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斜拉桥。“大桥一通,南通北通”,这句顺口溜表达了南通不再“难通”的喜悦。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光辉认为:“跨江融合是江苏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质性推进跨江融合的重要支撑。南通处在既接轨上海、又辐射苏北的重要节点,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交通瓶颈。在解决交通瓶颈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一体化体制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南通当前最重大的黄金机遇。”南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郝三旺认为,随着沪通铁路、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北沿江高铁等一批事关南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陆续落地,南通的发展可谓“一通百通”。
从交通互连,到产业互融
近年来,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南通提出“三港三城三基地”进行全域对接,已经形成了两地之间上下游互补、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的集聚效应。
市北河鱼跃鸟翔、中心公园花木葱茏。在南通港闸区,有一座5.24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北高新科技城。顾名思义,这是一块与上海共建的产业飞地,目标是推动上海地区先进产业向南通梯度转移。
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参照上海模式、上海标准,这里已形成以“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智能型、科技型、总部型3大产业为驱动的“一核三驱”产业特色。“我们力争将上海的企业分支机构、优质合作项目、高端技术人才吸引过来,把科技城打造成沪通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先导区。”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乐说。
市北科技城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了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和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为入驻企业搭建公共平台。不久前,这里还出台了有利于企业引进人才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南通,共有7座像市北科技城这样拥有上海“基因”的园区。“上海孵化、南通转化”成为一种较常见的产业发展路径。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汽车底盘线控及智能驾驶系统的高科技企业,2017年,他们做出决定:上海只保留前瞻技术研究院,公司其他全部人员及设备材料迁到南通,建设智能驾驶产品研发、生产、道路试验综合基地。
公司副总经理梅贵周介绍说,南通汽车相关产业的聚集速度很快,已经形成了完整配套。比如他们产品的原材料PCBA板来自苏州、皮带来自上海、粉末冶金件来自吴江及南通周边企业,公司主机厂客户则分布在福州、山东、湖北、郑州等全国各地,而南通的运输物流也很方便。
坐落在苏通大桥西北侧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刚度过10周岁生日。受益于大量来自上海的项目聚集,这里形成了精密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3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纷纷入驻。
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奇境说,企业来园区发展,并不只是冲着比上海便宜的租金,更要看园区规划是不是符合发展方向,看政府办事效率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为了吸引优质企业,他们从“基础配套”向“功能提升”转变,提高合作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努力建成特色精品园区。
从要素共享,到创新共建
如果说以往的产业协作,更多建立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共享的基础上,如今则更聚力于一套协同创新的产业体系建设。
江苏涵润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是恒润科技在南通设立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汽车电子控制器。正值周末,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在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虽然只是在廊道参观停留,记者也被要求穿上了工作服和防静电鞋。
公司人力资源助理总监王菁记得很清楚,今年8月26日晚,恒润科技的最后一批生产设备由上海松江搬到南通,大家开始为年产2000万套基地早日投产加班加点。她说,南通基地规划打造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一体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王菁几乎每次来南通都举行一次招聘面试。“刚刚建厂,各类人才都很急需。”《规划纲要》多处提到“人才”,这让她倍感振奋。她最近频频与附近院校沟通,希望合作培养出适用的中高级人才,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中央创新区是南通市着力打造的“未来城”。《规划纲要》发布前一天的11月30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刚刚在南通中央创新区揭牌,将打造光电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和前沿研究平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他们将与南通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把中创区加快建设成为北大科研转化的基地。
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南通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全球已有6个生产基地。去年11月,通富微电与中央创新区合作设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通富微电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内投入上百亿元,进行新一代先进封测技术研发,建设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该公司董事长石明达说:“长三角地区已形成集成电路生产的集聚中心,上下游产业大多都分布在这里。随着集成电路国产化需求的持续增加,5G和物流网、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国内外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只有立足市场前沿,才能做到《规划纲要》所要求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天科技集团与浙江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他们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之后,又签约成立海洋系统公司,开辟海底观测网市场,目前已投放海底观测网系统近30套。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说,浙江大学派出骨干科研人员常驻南通,合作破解了不少技术难题。中天科技在各类型海缆的制造方面有良好基础,而浙大团队的海底观测接驳盒技术则填补国内空白,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站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布局的新风口,身处“江海门户”的南通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三、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参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苏州:做好加减法 “种好碧螺春”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通过主动对接长三角优势资源,与上海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在苏州的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整体推进的大潮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人的回答仍然是“种好碧螺春”。
“要用高定位高品质赋予‘碧螺春’新的时代内涵,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提升苏州城市品质与经济能级,增强苏州在区域发展中的集聚带动能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
江南的冬天有点阴冷,但苏州吴江区的黎里古镇还是迎来好几拨游客。下午五点多钟,十几位从古镇出来的游客排队登上“示范区5路”,大约半小时后可以到达上海东方绿洲站。
吴江区交通运输局客运管理科科长刘欢介绍说,今年11月,5条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之间的区域公交线路换上了“示范区公交”的标识,单程票价也从过去的18元降到现在的5元。
吴江区堪称苏州发展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全区民营企业总数超7.2万家,其中有不少头部企业。
今年11月,吴江区入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又成为苏州长三角一体化的“先遣队”,可谓“C位中的C位”。
吴江区有一条太浦河,西起东太湖,穿汾湖,东入黄浦江,流经苏浙沪三地。“太浦河在苏州吴江段有40多公里,占总长的70%左右。也就是说太浦河治理的重点、难点在我们这里。”吴江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志祥说。
太浦河河面平缓,远处有载货的江轮来来往往。河边竖着一块联合河长公示牌,标注着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区、镇、村三级联合河长的姓名、工作职责,还有监督电话。
吴志祥告诉记者,这片河岸过去有一家船厂、一个船舶修造公司。由于污水排放影响了水质和岸线环境,今年2月,吴江汾湖高新区对两家企业进行整治拆除。
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表示,对标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的“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战略定位,对照示范区要打造世界著名湖区的目标要求,吴江还要努力保持“归零心态”和“奋斗姿态”。
向两端延展的产业微笑曲线
苏州高新区是苏州努力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之一。狮山横塘街道地处苏州高新区开发最早、最成熟的中心城区。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3万多家企业,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近400亿元。
狮山横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骏介绍,苏州市提出了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一带寸土寸金,承载力也已到了极限,不适合再发展大规模的一般性制造业了。基于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我们必须从过去较低的产业层次,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跃升”。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今年6月,苏州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筹)与上海市虹口区商务委员会共同签订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加大金融领域合作,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全力打造长三角商务创新发展新高地。未来的商务创新区里,还将设立“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建设,这是他们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推进的项目。
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创新策源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州靠以乡镇企业崛起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乡镇企业的技术来源,就是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如果没有上海的辐射、支持,苏州的乡镇企业不可能发展起来。”苏州市发改委区域处朱伟明说,与上海相比,苏州在创新浓度、创新能级和产业层次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苏州承接高端要素、共享创新资源提供了契机。
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吴江汾湖高新区近期引入的高新企业。在建设工地旁的临时办公用房里,英诺赛科工厂运营副总经理王培仁对记者说,苏州是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备,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8英寸氮化镓生产基地。“看,我们离下游客户这么近。”他指着工地对面一家灯火通明的照明灯具公司说。
走进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桑晓东介绍,2018年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产值达到803亿元,已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园区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中,1000多家拥有自主品牌。
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条通道,生物医药创新形成了各擅所长的格局:杭州更注重后端产业化,上海的张江园区集中了一批大企业,而苏州的长项是前端的创新药研发,园区新增l类生物医药临床批件占全国同期增量的约20%。
“我们的优势在创新。”桑晓东说,他们正在打造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化集聚区,与江苏常熟合建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努力构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圈。(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齐平 薛海燕 冯其予)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