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出版物市场6月告别南京山西路 正寻新址
华东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市场——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即将和我们告别。
消息传来,与“长三角”共成长的80后、90后颇为伤感。不少网友表示,上学时教辅书、文学名著都是在这里买的,因为价格便宜。在很多人心里,“长三角”是山西路的地标建筑。
探访
店主边开网店边卖书,有的已经不进货了
位于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内的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其实从前年开始,人气就不是很旺。昨天中午下着雨,现代快报记者推开书市厚重的棉帘,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书香,但十多年前人头攒动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除了一楼零零星星还有五六位来买书的市民,在二楼三楼没看到买书人,有的店面连店家都不在。
现代快报记者在市场里转了转,不少商户都在清仓甩卖,原价88元的书现价19元,还有整套明清小说,据称原价1760元,现在特价260元。“我们现在都不进货了,6月就搬了。”老板边玩手机边说。
还有一些店家,电脑屏幕上闪动着旺旺消息,而堆在一边的书里夹着快递单,“实体店和网店一起做,不然没饭吃。”老板忙着回复淘宝买家的消息,对于进店的零散顾客,他也没工夫“招呼”,似乎把更多希望寄托在淘宝店里。
再往里走,一些书店卷帘门紧锁,书架上空空如也,“很正常,没得赚了,书市也快关了,干脆先走吧。”隔壁的老板解释。
回忆
店家:门一开,书就被抢光
很多市民对长三角出版物市场有感情,驻扎在书市长达20多年的店家,更加舍不得离开。
年近50的薛女士是第一批入驻的书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吧,这里还是毛坯房,刚开始只有十几家店。”薛女士说,那会儿书市就非常红火,“那时我们不做零售,就做华东三省的批发。如果要零卖,全部是原价,不打折。”
薛女士记得,当年莫言的《丰乳肥臀》卖得特别火,“书一来,门一开,批发商全部抢光,抢不到的就守在门口等。”那时他们的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天天下馆子,唱卡拉OK,花钱大方。”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差不多2006年左右。
薛女士认为,书市走下坡路除了网络冲击外,安徽、苏州等地批发市场的建立,也是因素之一,“早年华东三省都到我们这里来批发,后来人家就不用来了。”对于网络冲击,薛女士这样说:“刚开始网店还从我们这里进货,后来连网店也卖不下去了,看纸质书的越来越少。”
当然,也有一些人,其中不乏年轻人,坚持阅读纸质书。“有很多来买书的,我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从小学一直到工作,都在我这里买书。”薛女士说,“我们成了朋友,有的孩子出国了,一回国就来我这儿买书。”
薛女士说,她在长三角卖书也有20多年了,“整个青春都耗在这儿了,怎么会没有感情?”
读者:价格便宜,经常往那儿跑
3月下旬,长三角要搬迁的消息爆出后,网友依依不舍。4月5日晚间,@南京发布发起投票,“我们在这里淘好书、买教辅材料,见证它从露天大棚变成楼房……二十多年了,由于房租到期,而新址又未确定,这个书籍市场很可能就此告别我们。你希望它留下吗?”近300网友参与投票,93%网友希望“留下”。
除了投票,不少市民留言,“当年去军俱租书的时候还是棚子没有房子呢,一晃二十几年了……”“来南京上大学,老师跟我们说,去长三角买书便宜,书又全。”网友“牧城小厮”留下5个字:青春的地标。
27岁的夏先生说,小学时的教辅材料几乎都是在长三角买的,“记得是七折或者八折,很便宜。”虽然家住城东,但只要路过山西路,妈妈都会带他去军人俱乐部转一圈,看看有什么书可以买,《今天我是升旗手》《草房子》这些名著,都是在那儿买的。
30岁的张女士说,上中学后,几个同学经常会结伴去那里买小说、买杂志,“记得那时旁边还有一个溜冰场,买完书还会去溜一会儿。”
80后顾先生回忆,因为学习摄影,需要购买很多光碟和摄影教材,价格都不便宜,“印象中,长三角卖这种工具书差不多打五折,特别划算,总是往那儿跑。”
未来
6月正式搬离
正在寻找新址
长三角出版物市场承载着太多南京人的记忆,大家问得最多的是:搬去哪儿?
如果书市没了,长三角的商户又何去何从?
“反正不会自己去找小门面的。”薛女士说,“现在的书市一定要抱团,一定要形成这样一个整体,否则根本没法生存。外面的房租年年涨,你不租有的是人租。”薛女士说,他们的房租虽然也调整过,但价格一直较低,“月租金差不多100多元一平米。”至于开网店,薛女士直摇手,“太局限了,而且累死了,24小时都要有人盯着,不如不做了。”
“书市还是要存在的,我们正在努力找地方。”南京市民营书业联合会马会长说,他也是长三角的商户之一,“上个月接到通知,说6月下旬就要我们搬离,时间还是挺仓促的。”
但为了长三角80多家商户的生存,这些天,马会长和一些商户代表一直在找地方,“还没找到合适的。”马会长坦言,地方并不算好找,不仅要有四五千平方米的面积,房屋还要有足够的承重。此外,交通要便捷,尤其是运输书籍时,要有足够的地方够货车出入,另外租金也希望低廉一些。
不过,马会长表示,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找地方,争取不让长三角出版物市场消失。(郝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