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热议 共筑强劲增长极

10.03.2021  12:30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这个整体经济地理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下好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有舍有得,产业链布局“再优化

  在上海造一辆汽车,到哪里可以将零部件采购齐全?答案是“无锡”。“如果无锡还采购不到,以无锡为几何中心,两小时车程范围内准能采购齐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无锡市委主委、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认为,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长三角三省一市加速建立互补分工的关系。上海到江浙皖开辟“产业飞地”,江浙皖到上海设立“科创飞地”,已是寻常之举。

  打破地理约束、优化产业布局,以更高水平的产业一体化支撑高质量一体化,要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高亚光认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更不是哪个产业热门各地就“一窝蜂”去发展哪个产业。“作为分管工业、科技的副市长,我这几年开展招商工作更多是‘选商’,是基于无锡现有产业和未来拟发展产业充分分析后的选择。”高亚光举例说,具备所有零部件配套却没有发展备受追捧的整车制造,正是无锡的“有意之举”。“上海已经有整车制造,无锡如果也发展,势必造成土地等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不必要竞争。在‘大上海’龙头的带领下,大家需要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导向,有舍有得,方能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长三角区域在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展开合作,但在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内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区域内产业同质、分工不足、层次较低,很多集群还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协作机制和方案。

  施卫东认为,产业协同,首先应在“共享”上下足功夫。比如,要逐步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共用,打造共享数据库;要加快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创新成果的集中度、显示度。产业要素的顺畅流通,还离不开统一标准。建议在长三角区域内统一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互认,建立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

  交通先行,做强“动脉”活跃“末梢

  坐高铁绕长三角三省一市核心城市一圈需要多久?答案是“4个多小时”。从上海出发,1小时到南京,48分钟到合肥,1小时50分钟后再到杭州,45分钟后就能回到上海……这样的速度,得益于长三角高速铁路网。

  “十四五”期间,钢铁“动脉”还将延伸至更多地市、县区。全国人大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陆永泉说,“十四五”期间江苏将进入以城际铁路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建议国家层面支持将江苏系统谋划的城际铁路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有跨越山海的大工程,也有一张公交卡跨省畅行的“小确幸”。因为有了跨省毗邻公交,浙江西塘和江苏黎里这两个江南水乡小镇一下子亲密起来。带上“交通一卡通”、花上数元,就能来一场苏浙间“说走就走”的旅行。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地铁集团董事长佘才高认为,在由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构成的四级轨道交通网络中,应补齐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这两项“短板”,建立都市圈轨道交通协同发展机制。“在市域(郊)铁路建设方面,南京正在积极探索,目前宁句城际、宁滁城际安徽段、宁马城际安徽段均在建设中。

  共优共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前不久,上海优化营商环境4.0版正式公布,特别提到要推动长三角营商环境整体提升,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江苏、浙江、安徽也都在各自的营商环境政策中,赋予“一体化”更多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新支撑。

  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异地通办等各类便利化措施越发普及的当下,长三角企业对于营商环境有了更多的渴求。“整个长三角营商环境非常好,很多企业家都想搭上一体化发展的‘高速列车’。”在尝到一体化“甜头”的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也期待出现更多的“制度红利”,建议政府出台一些更加有利于人才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政策条件,在教育、住房条件等人才引进门槛上增加一些灵活度。

  “区域营商环境的打造,绝对不是一家的事。”高亚光说。近几年,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涌现出一些试点,与之相配套的是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优惠试出结果后,如果不能迅速地普及,就会人为地造成一个地方享受政策红利,其他地方就相应地沦为‘政策洼地’,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影响一体化进程。”她认为,无论是在长三角内部,还是长三角与全国之间,先行先试的成果应该迅速普及,让协同发展成为真正的“主旋律”。(顾敏)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