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江苏担当”

04.06.2020  17:51

  通沪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分一期和二期推进,即将开通运营的赵甸至黄渡段为一期工程,起于江苏省南通市,终至上海市嘉定区,正线全长137.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图为5月26日,“绿巨人”版复兴号动车组在通沪铁路上试跑。 许丛军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气水环境共保联治,跨界一体发展先行先试,疫情防控联防联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江苏大地上响起激越的发展鼓点,从产业协作到载体建设,从规划协同到民生共享,“一体化布局”摁下快进键。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始终把建好‘长三角的江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战略机遇。”省发改委负责人说,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高质量发展,我省正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努力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从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做起

  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明确了我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重大政策共60条。

  “这是江苏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省发改委长三角处有关负责人说,坚持“从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做起”,我省突出推动《江苏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研究制定我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三重清单”),共列出80项重点事项,逐项落实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同时聚焦交通、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等一体化发展重点领域,设立了13个专题工作组,筛选入库基础设施、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大类项目312个,当中2020年重点推进项目80个,年度投资1309亿元。

  “六个一体化”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城际交通上,我们确立‘两个1小时目标’:核心城市1小时通达,都市圈内1小时通勤。”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说,我省把交通运输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推动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省内交通网络优联优通。徐宿淮盐、连淮扬镇连淮段铁路去年竣工通车,沪通一期、连徐、盐通、连淮扬镇淮镇段4条铁路今年建成通车。人悦其行,还要货畅其流。常泰过江通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南京禄口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区域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是难点。

  去年8月26日,江苏自贸试验区方案获批,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片区近120平方公里。这不仅打开了我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还是支撑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新平台,为此快速梳理形成首批落实清单、对接细化清单和深化改革清单。我省还出台《聚焦企业关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开通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联合制定长三角各领域统一的信用红黑名单认定。《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行动计划方案》的出台,使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实现人才规划接轨、人才工程互认、人才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打破“楚河汉界”,“长三角人”享受到更多一体化红利。卫生健康领域率先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全省所有统筹区与上海门诊直接结算,至4月末,全省所有统筹区实现与浙江所有统筹区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南京还向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四市开放预约挂号、医检报告查询系统。共同打造江南水乡文旅品牌,我省牵头推出“高铁+酒店”“高铁+景区”快捷游线路,联合推荐“乐游长三角”网络服务平台,推动“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上市。

  跨界一体布局步步深入

  一体发展,跨界先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近日印发,在全国首次实现了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的跨省域统一。

  “这是在深入调研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组织专家、企业、园区三方座谈,求得广泛共识后,经示范区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示范区理事会有关负责人说,产业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青浦、吴江、嘉善虽然产业门类不同,但在产业准入上求得统一,在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四个维度”寻求一致:新进产业项目都应符合示范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导向,其中工业项目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建造管理,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3%,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产出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亩/年、税收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年。

  执行统一的“产业门槛”,保障了“青嘉吴”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水环境协同治理,则通过机制创新守护住这片江南水乡。“一泓清水两地守护,治河不分家。”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镇级河长赵菊观说,吴江与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接壤,有跨区域河道41条、湖泊10多个,去年10月三地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推出联合河长制度,半年多来,三地探索联合巡河、监测、执法、保洁、治理,省际交界区域治水难题由此破解。

  苏皖两省则在跨流域跨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突破。“水质不达标,上游赔钱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费志良介绍说,我省与安徽签订了《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在滁河陈浅断面率先试点,去年,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我省给上游的安徽补偿2000万元。尝到“甜头”的滁州市提出,和南京共建滁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接下来,我省还将在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洪泽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从上海大都市圈到南京都市圈,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到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界合作从规划协同、环保共治到产业协作“步步深入”。在苏沪交界,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圈行动方案发布实施。苏州相城区在虹桥商务区购置“相城大厦”,一年来赴上海举行大型投资推介会十多次。南京都市圈内,南京紫东核心区城市设计公示结束,宁镇扬一体化有了“中枢和承载区”。2019年10月15日,南京、马鞍山两市签订《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核心区30平方公里招引落户的14家企业,其中八成为南京企业。

  抗疫长三角血脉一家亲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联手作战、迅速“抱团”,集结成为“抗疫长三角”。

  “疫情严峻时期,‘一体化’解决了大难题。”太仓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太仓与上海市嘉定、普陀和宝山3区签订协议,两地企业在仔细核对人员信息和健康状况基础上,形成员工“白名单”,提高省际道口管控及通行效率。

  紧随太仓之后,昆山也与嘉定互认《工作通勤证》。2月16日,吴江汾湖发放首张《防疫通勤证》,持有该证后,从318国道汾湖检查站进入江苏境内时,将不再进行重复登记,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3月7日起,上海两大机场对入境旅客实施分流转运,我省在昆山设立上海口岸入境来苏人员中转基地,安排专车统一接回境外返苏旅客,到4月1日,我省共出动抗疫车辆300辆、抗疫团队上千人,从上海机场接送入境人员和留学生达17000人。疫情防控中,苏沪联手战疫,健康证明互认,省际交通管制通报,防疫生产性物资互济互帮,专家跨省会诊。

  从苏沪协作到沪苏浙皖联手,一体化战疫全面布局。2月7日,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视频会议召开,形成了信息互联互通、重大管控举措互相通报、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交通一体化、医疗救治联动机制等5项工作机制。2月27日,三省一市再次召开视频会议,再次确立5项工作机制: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企业就业招工协调合作,基础设施落地协同会商,特殊时期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通报。

  据统计,战疫期间我省会同沪浙皖,先后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运输便利、医疗诊治、复工复产、应急管理等方面建立13项工作协同机制,累计接收并办结重大省际协调事项和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转办单40余件,正式上线全省统一的“苏康码”,三省一市日均交换共享“红码”“黄码”健康码数据100余万条,共同协调600余家供应商企业提前复工复产。

  抗疫长三角,联动一家亲。我省落实长三角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加快重大项目布局扩大有效投资,以及打通“堵点”推动产业链达产复业等工作情况,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好经验、好做法、好建议”,刊发在《发展改革委情况通报》上。(沈佳暄 顾巍钟)

  原标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江苏担当”——我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一年

编辑:顾名筛
吉兰芳:守护万家灯火
工作中的吉兰芳 吉兰芳(右二)走进江苏省金湖检察院
1-4月江苏新获批上市新药84个
   1-4月江苏新获批上市新药84个 继续位居全江苏新闻网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局5月30日挂牌成立,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