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贷比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纵马归山,旨在支持实体经济
新华报业网讯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意味着,限制商业银行放贷空间的指标——存贷比,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存贷比,指的是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的比例。在很长时间内,商业银行主要靠息差盈利,存款多、贷款少,那就是银行付出的存款成本多,收到的贷款利息少,银行盈利差,反之则盈利能力好。而矛盾的是,如果银行一味的追求利润,就会无止境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但是从储户资金安全角度来说,银行需要支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还要支付日常的资金支取和结算,这就要求银行不能无止境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于是,存贷比就作为防止银行过度扩张的指标而出现。
在利率市场化尚未推进之前,存贷比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了约束。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比指标的副作用开始凸显,最明显的就是高息揽储。从存贷比指标的要求来看,为了达到75%的红线,银行不得不加大吸收存款的力度,尤其是在月末、季末、年末等考核时点。不仅如此,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在业绩考核压力下,往往会以高息进行揽储,存款“洗澡”、“一日游”等现象成为公开的秘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存款,带着太大的水分,会对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取消存贷比指标真的太好了,希望能够减轻揽储的压力。”某股份制银行南京分行的客户经理赵亮告诉记者,两三年来,每到月末、季末、年末等考核时点,揽储的压力就非常大。很多客户很聪明,每到这些个时点,会到很多银行询问,看看哪家的利息高,我们不仅要稳住老客户,还要尽量从别的银行抢来新客户,一旦完不成存款任务,扣掉的不仅是工资,还会有年底的奖金,甚至会影响升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业都在呼吁取消存贷比指标的限制,监管层从2010年起对存贷比指标进行了一些计算方式上的松动。”恒丰银行战略与创新部研究员钟华表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并没有存贷比指标的限制,同时,在信用货币的环境下,银行的资产扩张,必然会驱动负债成本的增加,存贷比的取消,是顺应国际惯例的要求,也是符合银行经营的基本逻辑。“为银行信贷投放开了‘正门’,也会减少季末存款大腾挪现象,进而有助于减少金融市场不必要的波动。”他说。
显而易见,当银行提高存款利息后,为了保证息差收入,自然要提高贷款利率,进而就传导至企业,加重其融资成本。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存贷比考核催生了月末高息揽储,不符合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也不符合当前银行吸收存款能力下降的要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存贷比为65.67%,远低于75%,但有不少中小银行存贷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75%。“如今存贷比取消,将直接给银行的信贷投放释放出更多空间。”钟华说,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
在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陆岷峰看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之前的单纯依靠存贷息差而转向通过中间业务来盈利,负债资产也由单一的存款变得多元化。因此,存贷比指标对于银行来说,名存实亡。“存贷比指标管的是银行的肉体,而最新的流动性监管,则是管住了银行的精神和心血,后者更科学、严格。”他说。
存贷比取消后,银行是否会更加任性、完全放开手脚放贷款呢?人行南京分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存款超过10.34万亿元,扣除存款准备金后,在存贷比75%的背景下,银行可放贷能力达到6300多亿元,如果取消存贷比,银行可以多获得2000多亿元信贷资金。
事实上,在“三期叠加”因素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贷资产风险不断暴露,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惜贷、有效信贷不足的局面。“目前经济状况下,大银行、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存贷比几乎不足50%,即便是取消存贷比指标,银行也不会完全放开手脚放贷款。”陆岷峰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果有银行借着存贷比取消盲目扩张、只单纯依靠存贷息差盈利,那么这家银行无疑在放大风险。
陆岷峰说,贷款利率早就放开了,也不见银行无限制降低、提高利率,存款利率的上限目前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5倍,可是也没有银行用足,大多都是在1.3倍左右,所以,即便是存贷比放开,大多数银行也不会盲目放贷。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当前信贷疲弱源于缺乏有效的融资主体,基建托底+房地产长周期衰退+新增长点青黄不接叠加,造成银行风险偏好回落,而存贷比则退居次位,并非直接约束。此外,还有资本充足率和贷款额度限制,因此,信贷不一定会大规模上升,银行不会大水漫灌。
钟华认为,银行信贷投放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贷比”也仍然会作为流动性监测指标,但总体而言,银行的存贷比整体水平将会提高。
本报记者 赵伟莉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