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佛子岭面业有限公司由于前期规划等问题,厂房产权证无法办理,难以在银行融资,到了夏粮收购季节,企业负责人刘家华看着新建的大仓因为资金问题无法收满,十分着急。邮储银行安徽分行通过对企业调查了解,积极向担保公司推荐,由担保公司出具政银担贷款业务担保函,短短7个工作日,实现放款500万元,解决了经营过程的资金流通难题。
我省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积极分散风险,探索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受到银行、政府、担保和企业的认同,近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工作推进会上得到交流推广。
小微企担保需求增多,融资担保行业面临机遇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出口、投资乏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 ”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说,但正因如此,企业对担保的需求就越多,行业的机会就越大。同时,担保的作用是增信、分险,经济越下行,越需要担保先行。 “只有在经济转型时期,担保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 ”
从去年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到今年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及财政部、农业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担保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近年来,全国担保机构发展壮大,平均资本已达1.17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占比上升到58.8%,基本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功能、大中小规模机构相互补充、适度竞争的机构体系;一批优秀担保机构脱颖而出,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机构数量从29家增加到75家,最大的机构注册资本已达到120多亿元人民币,有的已经在信用等级要求较高的债券发行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有的还实现了境外和新三板上市。 “整个行业在保余额2.74万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27.7%;5年来共为922万户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累计担保金额达10万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余额占总的担保贷款余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上,帮助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 ”
“新的趋势和机会正在不断出现。 ”李均锋表示,新旧转换、产业更替是客观规律,永远不缺的是机会,关键是思维、观念和行动要及时转换;担保服务的小微企业、“三农”是蕴藏优秀企业、巨大机会的沃土,只要专心耕耘,一定会挖到宝、淘到金。同时,互联网技术、思维深刻地改变着担保+行业,既为行业带来新的客户,如新的产业或者互联网改造后的传统产业;也改造原来的商业模式,如通过“担保++”,实现了与信托、小贷、期权、工程担保+等不同机构、业务的联动等。
首创“4321”模式,一年发放贷款逾200亿元
从去年底开始,安徽担保+行业尝试“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新模式,即将再担保+机制、财政风险补偿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集成创新,对与安徽省担保+集团建立比例再担保+关系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单户2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代偿,由承办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承担40%,安徽省担保+集团(含中央和省财政补偿专项资金)承担30%,银行承担20%,所在地方政府财政承担10%。
安徽智圣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这是合肥高新区一家从事电子信息安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今年,该公司借助政银担业务,从徽商银行贷款150万元,用于支付供应商货款。“这一模式需要的抵押物少了,且放款比之前快很多。 ”该公司财务总监郑芸能深刻体会到前后变化,“贷款利率从原来的7.7%到现在的6.8%,担保+费率也从2.0%降到了现在的1.5%,企业成本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及时支付供货款,与供货商谈判的时候增加了底气,我们的议价能力也强了。 ”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的智圣通信公司,今年销售额增加10%,利润额有望有新突破。
最早跟进“4321”模式的安徽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银行、政府、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担保+公司帮助筛选客户入目标客户库,再经银行内部信贷调查评审,这种责任分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了解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 “以往的信贷难题,常常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现在,各家资源共享,相互间不再封锁信息,既为担保+企业增信,做大有效信贷,也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探索一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崭新出路。 ”
省担保+集团总经理钱力表示,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建立,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体系网络,大大增强风险对冲和分散能力,改变了银担合作关系。截至11月底,新型政银担业务放款215亿元,服务企业4280户,户均502万元。企业年化担保+费率下降至1.5%以下,降低了融资成本。目前,合作银行100家,担保+机构113家,全省实现全覆盖。
引入政府增信,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
“4321”模式主要依赖于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周建春介绍,我省厘清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准公共产品与市场化行为的关系,明确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采取安徽担保集团向政策性担保机构参股的方式,通过股权和业务两条纽带,积极构建全省政策性担保体系。
按照自愿申报、符合标准的原则,我省初步筛选出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14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136家,民营9家。10月底,我省政策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在保余额为1262.12亿元,放大倍数为3.77倍,担保费率为1.31%。我省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已经建立,改变了银担合作关系,实现了与银行“体系与体系的对接”,也大大便捷了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已成为地方金融生态中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成为“安徽担保模式”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在全省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减少30%、民营融资担保份额由50%急剧下降到不足20%的严峻形势下,政策性担保体系及时跟进,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使全省融资担保业务保持了增长势头,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同时,李均锋提示要做好政策性、政府性和商业性担保之间的平衡,提高担保服务的精准性。 “资本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担保各有各的特点,如政策性担保、政府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在盈利回报、担保费率、担保客户等方面都不同,提高担保服务的精准性,三者之间应有不同的定位和清晰的边界。最终通过担保服务的分层供给,实现担保需求的全覆盖。 ”因此,他建议要建立不同担保的“退出机制”,或者叫“毕业标准”,比如一旦客户享受最普惠的政策性担保后达到一定标准后,应该及时退出,把这部分最优质的政府资源留给更需要的客户,避免所有客户都向政策性担保集中,出现政策性担保对其他担保的“挤出效应”,让本来商业性担保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政府性担保甚至政策性担保去解决,不仅耗用了有限的政府资源,也导致财政压力加大、政府资源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