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绿色打底绘新图

25.01.2016  12:13

  2015年徐州市铜山区生态创建纪实

 

  青瓦飞檐的仿古院落,菊花、冬青、青竹夹道生长,有小桥流水,也有湖光氤氲,有灵石幽林,也有现代化生活区,这是徐州市铜山区千年古村倪园村,这是全国“最美乡村”倪园村,也是铜山区推进生态创建的一个缩影。

  生态调水、二次进军荒山、精品园林建设、“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村庄保洁机制,“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保洁模式,正在“扫出淮北深处小江南”。在国家生态区创建的收官之年,铜山区“回头看”总结经验,“向前望”铿锵迈步在生态创建的道路上……

   我们说:这是一场打破思维、开启新篇的生态建设

   激活生态细胞,凝聚全民创建力量

  生态区创建工作作为铜山区“五区同创”重要战略之一,事关铜山经济协调发展,事关社会民生福祉。铜山区多途径在全区范围内加强宣传生态区创建,激活各村镇生态细胞,凝聚全区创建力量。各镇、各部门在各级各类会议中大力宣传区创建国家生态区的目的、意义,做到逢会必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创建国家生态区的认知度;在城区、镇区、街道、主要干道、高速出入口等场所增设生态创建公益广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电台、电视台、报纸增设生态创建专栏,播放宣传片,报道全区生态创建工作进展,营造了更加浓厚的生态创建宣传氛围。让更多生态创建成果惠及民生,进一步激发广大民众参创国家生态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铜山区下大力气力推生态区创建取得成绩。根据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红线,确定17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达511.17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6.78%,为生态环境预留出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全区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7座完成竣工验收,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铺设污水管网超过200公里。截止2015年底,铜山区19个镇(办事处)获得省级以上生态镇命名,其中铜山镇等10个镇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柳泉等9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全区319个行政村全部创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其中国家级生态村9个、省级生态村28个。经过努力铜山区于2014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2015年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

   我们说:这是一场直面问题、勇于革新的生态实践

  加强三项整治,打造蓝天碧水工程

  让群众有“天更蓝”的获得感。铜山区推进“天更蓝”行动计划,强化污染综合治理。推进主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开展玻璃行业综合整治,实施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加密巡查、实时监控,实现了全区秸秆禁烧零火点,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2015年,我区收获243个“蓝天”,比上年增加13天。

  让群众有“水更清”的获得感。铜山区推进“水更清”行动计划。开展奎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了悬水湖综合治理、黄河故道中泓贯通、藕河、苏北堤河、白马河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清除限养区河道沿线畜禽养殖污染,促进了水环境提升。对国控断面水质实行全天候监测,全区3个国控断面水质基本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确保了饮用水安全。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铜山区确保了过境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保证了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的水质安全。

  让群众有污染物减少的获得感。铜山区推进“污染减排”行动计划,督促64家畜禽养殖企业开展农业源减排工作,垞城电厂等8家企业完成脱硫改造任务,徐州华润电力等2家企业完成脱销设施改造;淘汰了华峰卫生材料等4家企业脱脂棉落后生产线;投入3.3亿元,建成投运华鑫发电低氮燃烧+SCR脱硝工程等13个减排项目;对12家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徐州华润电力等17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减排设施运行监管。

   我们说:这是一场姿态坚定、态度坚决的生态保护

  推进法制护航,打响环境污染围剿战

  2015年是实施新《环保法》的第一年,铜山区抓住契机,把环境执法零星探索系统化、成功探索经验化,执法监管举措取得新成效,“创新”、“强势”成为这年环境执法新姿态,铜山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迈向新台阶,法制护航,打响环境污染围剿战。

  从百姓家门口开始编织“环境监管网”,突出“包片负责、人员监察、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三级网格,以“”、“”、“”来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责任人,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无缝隙。在实现监管全覆盖的情况下,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在全区范围内认真开展了针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春季攻势”、“夏季风暴”、“秋季攻坚”、“冬季消融”、“子夜突击”、“凌晨攻势”等各类专项行动,排查企业700多家次,行政处罚54家,总计罚款500多万元,有效的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这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这是发展新理念的最新映射,这是迈向永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正本之途……生态创建必将引领铜山在 “高富美强”的发展道路铿锵迈步。(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