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由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
全力打造苏北人才高地———
初夏的铜山,花团锦簇,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在这个播种的季节里,铜山区的转型升级却迎来了金秋般的收获:徐州重卡隆重下线,圆了铜山百万人民的汽车梦;恒源电器系列充电桩横空出世,填补了苏北地区充电桩生产的空白;华夏电子的车联网系统闪亮登场,凭借技术的先进性迅速打开市场;世界规格最大的晶体坩埚,在协鑫太阳能诞生……面对这一个个芬芳的硕果,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说:“近年来,铜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全国领先,大学生创业园全国闻名,安全科技产业全国首创,这些无不与依靠创新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有关。” “铜山的GDP2010年是462亿元,‘十二五’末要翻一番,实现超千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是25亿元,‘十二五’末要翻两番,达到100亿元。”“人才至上”源于铜山决策者心中的一张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 近年来,铜山紧紧围绕“苏北第一、全省领先”的目标,连续多年荣获徐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第一名,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苏北的老工业基地,铜山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机械、食品、玻璃等传统产业已经完成规模扩张,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定海神针”,面对走到了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临界点的传统产业和企业家们如何“转”和怎样“升”的迷茫,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认为:“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创新驱动的过程,我们要把高端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提升产业的层次和质量,这样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铜山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才引智,人才工程一跃成为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 为增强企业家的人才观念,区里拿出专门资金,多次组织企业家到清华、北大等高校培训。区委书记毕于瑞一次次带领企业家到央企学习,到高校对接。为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铜山先后建成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区、科教集聚区、总部经济区、现代中介服务区、邻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激光工程中心徐州分中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徐州中心等一批创新服务载体,新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2个,集聚和承载了美国阿文美驰、约翰迪尔等知名外企,徐工、上汽等大型内企在内的近千家企业,为人才作用发挥奠定了基础。 为搭建企业研发平台,铜山以徐州高新区为主战场,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5个,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00余个,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00余项。 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上,铜山定向发力,先后建成浙大、华中科技大、吉大、北京科技大、中国矿大和铜山“5+1”技术创新联盟,成功举办教育部、江苏省“蓝火计划”推进暨产学研对接会,先后转化科技成果60项。目前,全区100多家企业与北大、清华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人才贡献率达27.8%,科技研发投入占比5%以上。 4月的楚河,流水潺潺,青山倒映,垂柳依依。总长5公里的楚河风光带积蕴楚汉风韵、兼容北雄南秀,似一幅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绿色长卷。如今,这些诗意栖居的生态高地已成为铜山高端人才安居的“世外桃源”。 区委书记毕于瑞说:“好的扶持政策是水,好的环境是阳光,好的氛围是空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这些优良的土壤。” 在扶持政策方面,铜山围绕高端人才关心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意见》、《引进和资助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铜山区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以顶层设计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这些政策对如何全方位服务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对获得科技进步奖的个人最高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企业获批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给予50万元奖励。区政府每年安排“三个五千万”作为产业转型、科技三项经费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资金,两年累计投资3.2亿元。 为推进“优秀人才一卡通”工程,铜山区根据不同人才需求,将人才服务从单纯的“保姆式”向深入规范进行拓展。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人才服务专项窗口,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健全完善“一卡在手、服务无忧”的工作模式,从配偶就业、医疗卫生、子女入学(托)等12个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贴身式”服务。 资金往往成为人才发挥作用的一大瓶颈。为建立个性化的金融支持体系,铜山积极推行“人才+项目+科技金融”培养模式,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商会,引入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风投金融机构入驻,建设高新担保基金和科技企业小贷基金。通过政策扶持,助推云意电气和五洋科技成功上市,财发铝业、格利尔数码、华正环保等成长性企业在天交所挂牌融资,为各类企业和人才融资50多亿元。 铜山区把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教育部“蓝火计划”,在“5+1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也加入进来,形成新的“N+1联盟”。同时,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徐州中心正式揭牌,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安全产业千人计划研究院也“粉墨登场”。 好的扶持政策,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使铜山产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目前,铜山全区集聚各类人才近2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近万人,并建起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中科院院士任露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陆钟武、李培根等11名两院院士、9名“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也已进驻铜山。 如今在铜山,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使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矿山物联网、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长足发展。中矿大传动研发的变频调速产品,已在全国13个省近200个矿井成功运用,形成与西门子、ABB三分市场的局面;精创电器生产的冷链物联网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居国内行业榜首;财发铝业与中国汽研马鸣图教授合作研发的“汽车外覆盖件用铝合金板材”、“汽车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材料”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永冠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依托李圭白院士工作站建立的自动化集中供水除氟设备研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贾福音教授研发的矿山立井自动换绳装备国际领先;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近年来专注矿山通信与自动化控制产品开发,集矿山设备感知、人员感知、环境感知于一体的矿山安全物联网系统,被国务院推荐为煤矿安全强制性推广产品…… 2014年,铜山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220亿元,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0余个,全区申请专利2619件,授权专利1043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苏北第一,获科技进步奖3项,徐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在铜山已扑面而来,工业“4.0”概念正在成为铜山制造业的生动实践。 从传统主导产业到新兴产业,铜山产业实现了由“重”到“轻”的华丽转身。从院士董事长到教授CEO,创新驱动的涌流正汇聚铜山,为“铜山跨越”提供了不竭的资源、动力和发展信心。 实践证明,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2014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铜山的主要经济指标居徐州之首,经济总量保持苏北第一、全省前八,位居全国市辖区百强第34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第35位。 刘昭君魏朝星尚庆迎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