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拿锄头 替父还债80余万元
中国江苏网5月14日讯 2008年正月,父亲突然撒手西去,留下近百万元的债务。面对债主登门要钱,他毅然在借条上都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一定将钱还清。7年多来,他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拿锄头,替父还债80余万元。他叫金辉,是一名80后,是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王庄村卫生室工作人员,既是2014年度“感动宿迁”人物,也是“中国好人”称号的获得者。
请放心:父亲欠下的账我来还
今年34岁的金辉在宿豫区来龙镇王庄卫生室工作。为了完成父辈们的心愿,金辉走上了行医之路。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初,金辉的父亲突发急性脑出血,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溘然长逝。当金辉一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30多名手持欠条的债权人突然登门。原来,金辉的父亲不仅租种了150亩土地,还开办了面粉厂、养猪场、水泥预制品厂,很多人将攒下来的钱交给他打理。但这几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好,债主担心“人死债烂”,便不约而同登门要债。面对一张张自己连看都不敢看的近百万元的债务欠条,金辉振作精神决定,继续将父亲生前承包的150亩土地种好,还清债务。
7年多的时间里,金辉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拿锄头,辛苦还账,连本带息还了绝大部分的债务。当记者问金辉,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自己会撑不下去了?他摇了摇头说:“我从来没往这方面去想,我只知道只能这样一直走下去。其他的,我不会去多想,也不敢想。”
到目前虽然还有10万多元没有还清,但金辉坚信:“只要有收成,就拿去还账,账就会还清的!”
不得已:老账未还清又借新账
可是,近期金辉又跟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这是怎么回事呢?金辉说:“是这样的,我是家里的老大,我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弟弟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这两年,有亲戚朋友给弟弟介绍对象,人家看我们住的是农村的危房,都觉得条件太差。我自己也觉得没能给弟弟妹妹创造好的条件,所以就先和债主们说说看能不能缓缓,让我先借款把弟弟的房子付个首付,先结婚,我再慢慢攒钱还欠款。”
金辉不想让弟弟因为这个事情耽误了,所以作为老大哥,他必须帮弟弟一把。自己受点苦没有什么,可是不能让弟弟妹妹被拖累了。金辉一方面四处奔波为弟弟买房子,一方面自己却住着可以称为“危房”的房子。“去年的一场大雨,家里的房顶塌了,我就请我们这里的瓦工上点瓦给盖上了,好在今年政府为我们进行危房改造,家里的居住条件才稍微有了改善。”
在债务上,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家庭里他同样也在承担着一份责任,弟弟的婚房,妹妹的嫁妆他都努力给他们创造。
很难过:对孩子的愧疚是最大的痛
金辉今年30多岁,但是比起同龄的人来,他的容貌看着要成熟很多。还账的几年时间里,他可以说是节衣缩食,一点一滴省下每一笔钱。这过程中的艰辛是很多人可能都无法体会的,但是他的家人特别支持他,孩子也特别懂事,也能体谅爸爸的不容易。
“有时候我看到儿子还是跟以前小时候一样,不要好吃的,不要买礼物,我心里就会发酸。我有的时候给他买东西,他也让我退掉,说他不需要,让我换成钱还账。”看到孩子这样超越年龄的懂事,金辉的内心是愧疚的。
以前刚开始还账的时候,金辉对自己对家人都很苛刻,小孩子那时才两三岁,根本不懂事,每次孩子一要东西,他着急就会发脾气,甚至会动手打他,后来孩子慢慢懂事了,不再向他伸手要钱了。“因为我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童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的爸爸没能给他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很对不起,现在很后悔。”金辉说,当初如果能满足孩子一个小要求,也是影响不了家庭开支的,但是那个时候他着急还账,没办法。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金辉总是觉得亏欠孩子很多。“我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他爸爸当时的难处,我只想告诉他,我也是疼爱他的,不是不关心他,我只想以后条件好了再多给他付出一点,也算是对小时候的补偿了。”
金辉身上的担子没有因为债务的慢慢还清而减少,反而给自己更多的责任,这是对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父亲的尊重和孝敬。
期待着:马上日子就有盼头了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要农忙了。金辉又开始发愁了,家里的100多亩地的收割又要麻烦乡邻了。7年来,他为了替父还账,欠了不少乡邻的情。“这土地不能空着,因为我没有什么种植经验,只能种小麦跟水稻。”金辉说,自己的工作不能放弃,地又要种,每到春秋两季农忙时,他就是最忙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睡不了几个小时。请不起工人,他就请乡邻帮忙。好在很多人都对他家的情况比较了解,都会搭把手。金辉才撑着走过了这几年的时间。
这几年,金辉真的很忙,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设想一下未来。等还完账了,一定要给孩子买些新衣服,这么多年,他的儿子都是穿着他小表哥的旧衣服;等还完账了,他一定要带着母亲出去转转,因为这么多年,母亲为了这个家老了不少;等还完账,一定要给妻子买一件首饰,这么多年,妻子身上都没有一件值钱的首饰;等还账了……
金辉知道,这个日子不远了,未来还有很多事他要去做。他也知道,他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同龄人很多,他还需要努力追赶。可是,他知道,他那颗“砰砰”跳动的心,依然很年轻。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