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民营银行发展提速 鲶鱼效应出现

13.07.2015  20:29
  一、舆情综述   在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下,本期,民营银行迎来发展机遇,由试点向常态化迈进。这不仅有利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也将促成倒推银行业改革的态势。同样具有鼓舞人心作用的事件还有金融行业的两大突破,即交行获批持有券商牌照和保险机构员工持股再次开闸,舆论对此二者普遍谨慎看好。不过,陆金所等知名P2P平台近期陷入的逾期风波却给金融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监管缺位且行业步入调整期的情况下,未来负面事件或将大量出现。   二、热点解析   1. 民营银行发展提速 鲶鱼效应或将显现   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将缩短银监会审批民营企业设立银行申请的时限,并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各省市自治区银监局。监管部门希望民营银行利用自身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特点,为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舆论观点】:新闻门户、财经报刊等媒体重视民营银行的发展进程,总体上肯定政策利好。经济金融专家表示,民资设立商业银行全面铺开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中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民营银行将重构中国金融特别是银行业格局。   与此同时,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仍不容低估。有从事网贷行业的经营者指出,民资办银行的门槛依然不低。按照指导意见,民营企业必须以自由资金投资,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等条件。这令很多有申请意愿的民企止步。   此外,银行业竞争激烈,国有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优势明显。民营银行从一开始就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探索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及客户群体。   分析人士对民营银行是否能真正实现常态化也有顾虑。虽然目前发展民营银行的口径由“试点”变为“常态化”,但有人担忧,一旦政策调整,民资进入银行业的路径可能重新收窄,要防止民营银行牌照将成为市场上被热炒的“商品”。   普通网民对有关民营银行的新闻关注度较低。   【舆情解读】:国内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都已获批开业,其中由蚂蚁金服和腾讯入股的两家主打网络银行概念。银行业和互联网的深度结合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业态。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等民营经济迫切需要资本扶持。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刺激银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倒推传统金融业改革。民营银行对金融业界可能产生鲶鱼效应。   民营银行应拥抱互联网浪潮,利用自身特色,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民营资本若能充分依托自身拥有的客户信息资源,研发大数据征信等前沿技术,将十分有助于其找到业务蓝海,并更有效地助力宏观经济发展。   2. 交行获批持有券商牌照“曲线”混业经营风险渐现   6月29日,江苏证监局发表公告称,核准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华英证券5%以上股权的股东资格,对交银国际依法受让华英证券33.3%股权无异议。而交银国际实为交通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舆论观点】:舆论多是借“交行获批间接持有券商牌照”一事探讨银行业的混业经营。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正日渐压缩息差收入,银行急需拓展非息收入比例,这导致银行混业经营意愿强烈。而在所有牌照中,证券牌照因具有打通业务链条、拓宽利润渠道、提高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强化中间业务收入等多重作用而意义重大。不少分析人士由此指出,交行获批券商牌照意味着银行混业经营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虽然混业经营益处良多,且业内寄望颇高,但是其未来在国内的实行仍将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难的便是如何将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进行必要的风险隔离,以防止信贷资金加速流入股市,令实体经济资金缺乏状况更加严重。部分媒体表示,监管层之所以迟迟未放开混业经营就是因为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隔离制度。此外,在全面转换为混业经营后,现有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将会受到巨大考验,如何有效厘清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和范围也将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另一个难题。   鉴于此,多数分析倾向于认为,虽然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监管层短期内完全放开持牌限制的可能性不大;结合当前形势及监管层先前表态可以预见,未来银行“混业”券商或更多通过参股而非控股来实现。   【舆情解读】:尽管我国目前仍未放开银行在券商牌照、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限制,但是商业银行早已通过与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之间种类繁多的通道业务实现了“曲线”混业经营。   由于是为了规避监管而设立,所以此类通道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盲区,而这已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例如,今年3月涉嫌违约的“中信古冶信托计划”就被曝是工商银行的“通道业务”,但是截止目前中信信托与工行仍在相互扯皮之中,而投资人的5亿资金则因此遭遇兑付危机。与此同时,通道业务还直接推高了资金成本,加剧了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例如,曾有券商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每笔通道业务的通道费为千分之三。而类似的由“曲线”混业经营导致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   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与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这些风险隐患开始逐个显现,舆论开始意识到“曲线”混业经营存在较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舆论附和银行业要求放开混业经营的呼声。不过,我国金融业目前尚算稳定,且已步入改革通道,故舆论当前表现得较为平静理性,对监管层循序渐进地放开混业经营持较为包容的态度。   3. 险企员工持股计划再出发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保监会决定在保险机构开展员工持股计划。7月2日,保监会印发《关于保险机构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旨在提升员工积极性和行业竞争力。“通知”规定了可开展持股计划的保险公司的资质条件和对参与持股员工的要求。   【舆论观点】:专业人士认为,员工持股是保险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保险公司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创造价值,员工持股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积极性,还可以有效留住公司核心人员,有助于公司的稳健经营。   在肯定政策积极层面的同时,也有专家担忧员工持股制度的潜在风险,如保险机构利用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利益输送、操纵业绩;员工离职造成保险股无序流转等。“通知”虽然对保险机构员工持股计划做出一定的规范,但实际操作中仍需保障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严格执行。   此外,部分评论者认为,保监会此时发布员工持股计划与稳定资本市场有关。近期股市波动剧烈,保险行业动作频繁。保监会发文规范员工持股或对稳定股市产生一定正面影响,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舆情解读】:保险业员工持股计划曾因部分险企员工持股资金被挪用而被保监会叫停。此次重启,显示了监管层为企业激励人才和行业长期发展所做的努力。一方面,员工持股客观上可以增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提高企业收益。另一方面,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使普通员工有动力监督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从近期的相关案例中可看出,员工持股仍存在一定的舆情风险,这与其本身所引发的争议相关,舆论对员工持股的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相关险企的舆情管理思路。   4. P2P行业陷逾期风波 未来负面或将大量出现   6月30日,有投资者称陆金所明星项目“稳盈-安e”一款产品逾期。陆金所相关人士随后表示,每月还款当日 3天宽限期没还就算做逾期,这只是一笔正常的逾期。   【舆论观点】:作为平安集团旗下的P2P平台,陆金所在业内一直被视为相对规范且安全的平台,所以其出现逾期项目才会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事实上,不只是陆金所,爱投资、红岭创投等多个业内知名P2P平台近期也相继出现逾期。《北京商报》等媒体由此认为逾期这一行业风险正逐渐显露,且大有蔓延之势。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国内P2P平台服务的对象大多状况欠佳,逾期项目在业内比较常见。由于坏账率算法、平台垫付解决坏账等原因,不少P2P公司公布的不良率普遍低于实际数值,而被揭露的逾期项目更是冰山一角。目前,部分相对知名的平台已着手建立逾期催收网络,并为自己的项目投保,从而避免坏账风险的发生。   相比于媒体的担忧,多数投资人对于“陆金所爆出逾期”一事却表现得十分淡定。在自媒体舆论场中,大多数投资人表示借贷市场逾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无需担心。部分投资人则反映陆金所此前也曾出现逾期,不过其有进行逾期垫付。另有少量投资人指出,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无需担心资金问题。总体而言,投资人对陆金所多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舆情解读】:事实上,行业性逾期风险开始显露只是P2P行业发展进入调整期的一个标志。   零壹财经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6月,P2P行业的问题平台数量加速增至92家,而同期的新上线平台数量为81家,月度问题平台数量首度超过新增平台数量。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增长,行业累积的风险开始显现,问题平台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单个平台的经营压力日益增加,市场进入成本逐渐变大。整个P2P行业开始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方向发展,项目选择标准、逾期率、坏账率、资产处理方式等这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平台风控水平的项目未来或将成为考量P2P平台的重要指标。   不过,P2P行业自身发展尚不成熟,在行业监管政策迟迟未出台的情况下,仅靠行业进化,恐怕会埋下诸多风险隐患。未来,类似逾期这样的行业问题可能会被媒体不断曝光。而这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对P2P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