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1+3”重点功能区战略:重塑江苏发展布局
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日召开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明确了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意味着作为“1+3”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江苏发展新棋局上铿锵落子。
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虽然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苏北“跟随者”的姿态始终难以改变。如今,高铁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区域之间功能互补、成果共享成为可能。打破传统梯度转移理论下的区域划分,让江苏站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经过深入论证研究,“1+3”重点功能区战略逐渐清晰: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跃然眼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张京祥说:“实际上这是从一个全新的思路,对江苏省的空间格局进行谋划。这个全新的思路就是不再局限于所谓的地理区位,不再从经济发展量的差距上划分经济板块。而是着眼于这个地区发展的共同基础,比较的优势和特色化路径,然后设计出“1+3”重点功能区板块。”
“1+3”重点功能区战略重在“+”号上做文章。扬子江城市群侧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沿海地区主攻现代海洋经济,是潜在增长极;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打造生态竞争力。各大功能区域板块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伟说:“这样子避免了大家因为地方过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不顾及自己的比较优势,最后造成的是江苏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如果以不同的形象,大家组团出现在全国或者全世界面前,那么这个时候,江苏的整体竞争力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李强书记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指出,在“1+3”重点功能区大布局中,江淮生态经济区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规划,江淮生态经济区具体包括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等县(市)。作为功能区中的“生态”担当,生态资源最集中。区域内水面面积达5585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比重超过1/5,占全省水面面积近1/3;湿地面积达5652平方公里,占全省长江以北湿地面积的一半。从土地开发强度看,该区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淮安、宿迁、盐城均在17%以内,低于国际宜居城市20%的土地开发强度标准。从区位布局看,江淮生态经济区既是其他区域板块共同的腹地和后花园,也是长江以北地区的“水龙头”,均能为全省提供生态产品。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说:“江苏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片生态经济区域?因为这个区域目前人口的密度、经济的密度都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价值比它其它方面的价值更加重要,更加凸显。这次的会议给这个区域发展指明了道路,就是必须摒弃过去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