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乡村MALL:重拾迷失的乡愁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的农民“被上楼”。农民转为市民之后,是否能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在乡土社会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转型中,如何尽可能避免变革带来的不适?创造性建设集公共基础设施、乡土博物馆、宗亲先贤中心于一体的乡村mall,或许是值得一试的探索。
70岁身体硬朗的金懋楷居住在江苏省江阴市金童小区,每天的生活从打麻将开始,通常只是观战,偶尔也搓几把。拆迁上楼、变成居民,他和老伴儿每人每月600元钱养老金,较之过去种菜每年三四万元的收入,显然减少了许多。在小区内,打麻将成为很多老人聚在一起惟一的娱乐。
小区内除了楼房还是楼房,相比过去的村居院落,空间显得局促。相对开阔的空间——并不算大的广场,被各种推销活动占据着,边上的几个健身器材,一早就被晾上了衣被。
据了解,50多幢住宅楼、总户数1500多户的金童小区,一直没有菜市场、商店、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原来宣传的公园未见踪影,“马路市场”随处可见,麻将馆如雨后春笋,赌钱成为“上楼”农民的主要消遣。
“过去的生活可不是这样。”金懋楷有些茫然地说。
拆迁之变:发展中的迷失
2011年拆迁之前,和很多当地农民一样,金懋楷的生活充实而不乏趣味。种菜、卖菜,闲时和老朋友聊聊天或到活动室喝茶。虽然镇子有些破败,但菜市场、商店、茶楼、剃头店等一应俱全,生活方便。有个头疼脑热,也不用大老远进城就医,找肖荣耀就行。肖荣耀是一位行医数十年的赤脚医生,对每位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谁血压高、谁肠胃功能不好、谁用药有什么禁忌,全在他的脑子里,简直就是一个活的病历档案。
金童镇,俗名金童桥,是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充满了江南韵味的恬静古镇。原苏州市高岭土研究所干部金文彬将其描述为“一幅徐徐开卷的《清明上河图》:窄窄的老街自东向西长约500米;东横河水连江通海,日夜流淌,似一个美丽的姑娘,带给两岸人们轻轻的呼唤、默默的问候;太平桥、碾店桥横跨在东横河上,古朴而深沉;桥上行人如织、熙熙攘攘,桥下河水清流如镜,水中轻舟橹声咿呀……”
虽然仅是为了躲避战乱在金童桥生活过几年,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仍然认为,金童桥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我小时候很多知识是从那里来的,什么酿酒啊、打铁啊、榨油啊,镇上都有,我都知道。我爱人是上海长大的,好多事情她都不知道。”
和中国农村许多乡镇的命运一样,这个江南古镇、曾经的江阴城东名镇,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的兴起等沉浮,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然而,最为颠覆性的变化是在金童桥被划入“江苏省江阴市高新区”之后。为适应城市拓展、特别是高新区发展的需要,2011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金懋楷们”的家园被夷为平地,菜地被“种”上高楼,一夕之间,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
捍卫乡愁:金童桥人的坚守
从古镇乡村到安置房小区,“感觉特别失落。”金童小区居民金文勤说。这是小区居民金良福、金懋楷、王才元、金定源、肖荣耀、金庆祥、陆云明、金懋泉、王龙福、金良兴等十几位老人的共同感受。
在江阴市人民医院,91岁高龄的高级律师、诗人、报人金懋鼎虽已缠绵病榻,和记者谈及这个话题,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感慨与失落。
除了顾明远,“锡剧皇后”姚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刘鸣华、中国桥梁与结构学会专家任自放、原高雄市江苏同乡会会长金益辉……对家乡金童桥也都有着说不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昨天,这个江南古镇凭其特有的‘水、桥、校’构筑了凝聚十里八乡的乡土人文;今天,湮没于拆迁。劳动力何处就业,老人到何处养老,各类生活设施的缺乏加速了传统文化的遗失,何处可解这万千乡愁?明天,靠什么传承人文、寄托乡情……”任自放的这一段话,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自2011年开始,拯救乡愁、捍卫乡愁的行动从未停止。
2011年年底,他们牵头办了第一件事:创办了新浪博客“金童桥”。
2012年年初,他们做了第二件事:由金懋鼎、金文勤、任自放牵头编辑了名为《家在金童》的书纪念家乡。该书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好评。
2012年1月23日,他们起草了建议书紧急呼吁:请政府规划建设金童横河两岸地区的生活设施,保留提升本地区的人文标志。请业务部门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心声,把好事做精做好,整合名人贤达资源和本地企业资源,遵守小区建设规范,规划建设一个金童市民中心、乡土博物中心,在全国开创乡村mall(欧美的一种郊区大型娱乐购物中心,原意是林荫道,现在特指规模巨大、连成一体、包罗众多专卖店和商铺,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或加盖的林荫道商业街。)新模式。
2012年5月6日,时任江阴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爱东在建议书上批示,“此份建议很有价值”,他要求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研究推进。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不了了之。
2012年10月8日,金懋鼎、叶玉坤、居永正、周嗣元等一些当地社会名流自发组织起来,专题研究提升水乡人文、重建金童古镇,并积极向有关政府部门表达心声。
可惜几个月下来,他们没有得到答复。传来消息说:“如果都像你们金童桥一样要完善生活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其他地方怎么办?摆不平!”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一方面,不断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诉求;另一方面,自发行动、编写宗族谱。有人出资,有人出力,金良兴还提供了自己的房子作为活动场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
乡村MALL:不仅看上去很美
建设金童市民中心、乡土博物中心,并不是一个空想。任自放认为,对比万达商城模式,整治、拆迁乡村后,可以建成乡村mall。
早在2012年10月,当地的几位规划、设计人员便自发起草了《金童桥博物风情mall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从功能上分为3部分:一是“三脉文化”,励志文化、宗亲文化、水乡文化,建设以金童桥走出的成功人士命名的博物馆、科技馆、戏曲馆,加强宗亲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保护回归金童桥的风貌风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二是相关配套商业,建设超市、菜市场、商铺,主要服务于拆迁安置的金童小区,解决小区居民生活设施缺乏的问题;三是景观环境建设,与各文化或商业配套整合,为小区居民提供健身休闲、聊天散步的绝佳空间。
项目拟采用mall的形式,社区居民在这里购物、休憩,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里交流,过年过节或家族纪念日去逛乡村博物馆,既可以让年轻人得到上代精英的熏陶,也是消除代沟、传承人文的好途径。精心设计,更可以成为富有特点的旅游景点。
细观方案,第一个层面,由政府完善公共设施,解决居民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第二个层面,由政府和民众共建乡土博物馆,解决乡土乡风保留弘扬的问题;第三个层面,由民间出资建设宗亲先贤中心,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弘扬核心价值观,凝聚社区信仰。由此,新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养老和购物,发展服务业。
“金童小镇具有典型意义,即使够不上历史文化名镇,大家曾经生活过的乡村有温馨记忆、宗族文化、名人先闲。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每个人的精华积淀都应传给后代子孙,要不然,是多大的浪费啊!”任自放说。
顾明远也表示赞同,古镇没有了,再恢复重建没有多大意义,博物馆可以展示民风民俗,还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要政府批准,让我们老百姓自己掏钱也愿意。”王龙福说。据知情人士介绍,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发展的金童桥人,或是本地企业家都热爱家乡,如果政府财力不足,大家乐意捐款。
据了解,金童小区规划建设之初,并非没有配套用地。原本七八十亩的配套用地,目前,剩下约30亩土地,能不能建设他们渴望的乡村mall呢?
“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启动这个乡村mall的项目,它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的一个全新探索。”有关人士说:“这会让农民上楼后的生活,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本报记者 李兆汝
2015年3月17日《中国建设报》专题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