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胜”采访组在德国探访拉贝先生的墓地和后人
“正义之胜”采访组在德国探访拉贝先生的墓地和后人——
南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图为拉贝墓地管理人员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郎从柳 万程鹏 摄
新华报业网讯 德国人约翰·拉贝,称得上是一个与中国、与江苏、与南京最有心灵感应的历史符号。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回忆起拉贝,高度评价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拉贝被誉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洋菩萨”,他在南京沦陷时领导的“国际安全区”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救起二十余万百姓的生命,并为控诉日寇罪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当地时间5月14日,拉贝的孙子、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博士在其家中热情接待了采访组一行;此前,记者一行拜谒了位于柏林市郊、由南京市政府捐建的拉贝墓。 一个月前,南京市长送来“南京荣誉市民“铜匾 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是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生,德国妇产科协会副主席。他的家,坐落在内卡河谷的圣山南麓,面水依山,俯瞰古城。 记者刚刚摁下门铃,一位系着红色云锦领带、戴着金丝眼镜、笑容满面的德国大叔便热情地打开了门,他就是拉贝之孙!一进屋,记者便被满屋的中式元素所吸引:挂在墙上的装饰画,包括古代北京地图、中国佛教图像以及中国姑娘的油画;家中的照片墙中,双胞胎女儿“凤冠霞帔”,坐在龙椅上露出可爱笑容;墙角,从中国带回的佛像成为拉贝先生极爱的装饰品;就连卫生间的门框,都“缠”着中式雕花。 托马斯·拉贝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双胞胎女儿已经上大学,儿子今年考大学。“他准备学习经济学。不过,必修的外语,肯定是中文!”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多种版本的中文《拉贝日记》等书籍,以及一张“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的合影。而一块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今年2月签发的“南京市荣誉市民”铜匾,更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一个月前,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委托副市长,专程到这里送给我的!“托马斯·拉贝先生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在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拉贝日记》的相关故事后,托马斯·拉贝先生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他自己开办的小型博物馆,这是拉贝教授宅院的一部分。由中国旅德留学生和华侨华人募捐塑造的约翰·拉贝半身铜像树立在这片幽静的院落内。记者看到,雕像基座上刻着“南京好人”4个中文大字,下方还竖着水泥制作的一本《拉贝日记》。一地鹅卵石,则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众多的遇难者。 采访结束时,采访组为他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最新中文版《拉贝日记》和著名作家何建明撰写的《拉贝先生》,以及一套包含云锦领带、丝巾的礼盒。“太感谢了!”托马斯·拉贝感慨地对记者说:“作为拉贝的后人,我很感谢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我的祖父和我们。” 托马斯·拉贝说,《拉贝日记》一共有24本,目前共有4本发表,记录了从1937年9月21日到1938年2月26日发生的500多个惨案。 “这本日记一直由我姑妈代为保管。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暴行》中英文版出版。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在耶鲁大学发现了相关文献记载,但不详细,于是她就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得知我祖父的日记原版还保留在姑妈那里。”托马斯·拉贝说,经过德国驻中国大使的追寻,这本日记最终得以公诸世间。记者在托马斯·拉贝先生特意拿出来的原版日记中看到,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还有拉贝写给希特勒的控诉日本暴行的报告书等。 “1937年,我的祖父拉贝和我的祖母Dora,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托马斯·拉贝告诉记者,那年冬天,南京沦陷。大批日本军队蜂拥到南京城内烧杀抢掠。面对这样的惨景,拉贝当即打开公司大门,让街上成百上千的百姓涌入。拉贝在南京的家中,密密麻麻地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记者在已经起了毛边的《拉贝日记》原件中看到一份南京有哪些地方、被保护了多少人的统计表:金陵大学4000人、南京神学院2500人……每个冰冷的数字后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那几个月,祖父每天睡眠很少,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托马斯·拉贝说,尽管如此,拉贝依旧在1937年到1938年初为救助中国难民奔忙,“很多事情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比如他带着助手韩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在南京街头拍照、收集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交到德国驻日大使馆,期望得到日本的重视,终止这样的暴行。”鉴于拉贝对中国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1938年,国民政府为拉贝授勋。托马斯·拉贝在家中向记者展示了这份勋章的复制件。 1938年,拉贝的糖尿病开始恶化,同时,由于他对日军的控诉“过于强烈”,他收到了调令,让他立即回国。回国后不久,拉贝就被秘密警察逮捕。晚年拉贝贫病交加,在战后的德国一度生存艰难。1948年初,拉贝的遭遇传到南京。南京市参议会和市政府立刻组成救助拉贝的劝募委员会,很快募集到1亿元法币,购买美金2000元,辗转汇至拉贝手中。由于德国战后实施食品管制,时任南京市市长的沈怡以最快的速度,在瑞士购买了4大包食品寄给拉贝,感谢他当初的义举,并邀请他回中国安度晚年。 1950年1月5日,拉贝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室中,突然中风倒下,于午夜去世。 柏林拉贝墓地,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捐建 当地时间5月7日下午,怀着敬仰之情,我们驱车前往柏林西郊拜谒拉贝墓。 拉贝墓所坐落在威廉纪念教堂墓园,墓园主管Thomas Hohne很快带着我们来到了拉贝墓地。记者看到,墓碑设计得十分别致:正方立体大理石,对角黑白分明,似乎象征着正与邪的对立与冲突,在墓碑中央,刻着一幅戴着眼镜、微侧着脸的拉贝先生雕像,墓碑底下则铺设着来自中国南京扬子江的鹅卵石。“墓地的右边葬着拉贝,左边则葬着拉贝夫人。”Thomas Hohne告诉我们,拉贝1950年去世后即下葬于此。不过,到了1985年,由于墓地租用期已到,无人续约,管理部门便将墓碑拆除。直到2013年12月,南京市政府出资修建了这块纪念墓地,墓碑设计者为南京雕塑大师吴为山。 作为园艺专家,Thomas Hohne亲自设计了拉贝墓地的园艺布置。“我们特意选取了中国、德国都有的花草,象征着拉贝心系两国。”除了牡丹、杜鹃、竹子外,一株晚冬初春开花的梅花树,更是极具南京特征的意象。 在拉贝墓前,摆放着几只紫色的中国香囊,显然有来自中国的游人不久前来祭拜过拉贝先生。采访时,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两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名叫Tauchmann的先生告诉记者,他原先是德国人,叔叔婶婶都葬在这个墓园,以前看过拉贝的电影,听说他葬在这里,当天专程过来看一看,“拉贝以一己之力对抗恐怖,是值得尊敬的平民英雄!” 一名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如何能够在那样危难的时刻,救助起这么多异国人的生命?在记者看来,除了爱,还是爱,正是爱生命的初心,正是耿介正直的品质,维护了佑护生命的良知,激发了驱散邪恶的道德正能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杭春燕 徐媛园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