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郭令智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

10.08.2015  03:24

  中新网南京8月9日电(盛捷)8月9日上午,郭令智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三百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前往西天寺殡仪馆为郭令智院士送行。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学教育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原代校长郭令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原国家主席、原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委托有关方面打来电话,对郭令智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同志,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同志也分别委托有关方面打来电话,对郭令智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委托代送花圈。

  致电慰问并送来花篮、花圈的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以及相关省市领导有袁贵仁、白春礼、李静海、罗志军、李学勇、黄莉新、王炯、徐鸣、曹卫星、徐南平、张敬华、缪瑞林、胡金波、刘聪等。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教育厅、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以及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校长陈骏,校内外三十余位两院院士,八十多所兄弟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以及郭令智院士的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亲属也发来唁电、唁函或送来花篮、花圈。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原党委书记陆渝蓉同志,原校长曲钦岳院士,原代校长陈懿同志,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同志,贾承造院士,周志炎院士,王德滋院士,薛禹群院士,苏定强院士,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沈吉所长,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同志,副校长潘毅同志,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邢光福所长,以及相关部门、院系、兄弟院校、单位代表,郭令智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学生、家属和亲属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告别仪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主持。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介绍郭令智院士生平。

  郭令智院士1915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1938年8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1939-1946年,他先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1946-1949年,任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9月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1951年12月由英国绕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任南京大学教授至今。1981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224项目、IGCP267项目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令智院士政治上追求进步,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南京大学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教授之一。

  郭令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尤其是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建树丰硕,是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首次在大巴山发现新生代砾岩和大型褶皱——推复构造,为后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与成因奠定了坚实基础。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批南沙群岛的地质地貌考察,并且对太平岛珊瑚礁的形成和类型提出了创新见解。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他论证了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构造属性,提出了江南古岛弧的观点。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他领导构造地质学科开始了从固定论到活动论科学思维的转化,在我国最早系统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并倡导把板块理论与地体构造应用于中国地质实践。经过数十年不懈的调查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学术带头人、阵容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先后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在江南地区发现了元古代蛇绿岩套、岛弧火山岩和岛弧复理石,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华南古板块沟-弧-盆体系的观点,指出了古大陆内部鉴定古板块边界的八项地质标志,论证了华南从元古代开始就已出现了古板块运动机制的观点,成为国际上完整重建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实例,冲破了当时国际上板块构造限于显生宙观点的思想束缚。80年代中叶以来,该团队在中国东南部发现并厘定了一系列地体构造,提出了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新认识,对华南各省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我国著名的地学教育家,郭令智院士长期讲授地质基础课,先后开设了自然地理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中国地质学、板块构造等课程,并曾担任高教部地学教材编委会委员。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奖掖后学,强调人格、道德和学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文革”前,他培养了13名研究生;1978年到2008年,他培养了28名硕士、30名博士。这些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有的在重要学术单位担任领导,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和国家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其中有4位现已成为“两院院士”。

  郭令智院士学术成果突出,先后发表科学论著160多篇(部),在构造地质、地貌调查、板块构造、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和教学事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曾三次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五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78年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和李四光荣誉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作为地质学的一代宗师,郭令智院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郭令智院士1982-1984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学顾问。尽管当时已年届古稀高龄、学校办学也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仍然勇挑重担,带领全校师生筚路蓝缕、开拓前行。他先后率团赴美国西部和东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访问,为南京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为推动学校的稳定、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闻中心 徐南启)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