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身世:祖先西域称王 祖辈是云南"一把手"

14.04.2015  18:51

  

  当年发现“绞关木”时的照片,一张照片拍不下

  

  “郑和宝船”模型上的“绞关木

  

  复建的“郑和宝船”上预留的“绞关木”位置(图中虚线位置)

  600多年前,郑和宝船船队,究竟有多宏伟?船队中的大船,究竟有多大,是不是真的“巨无霸”?由于缺乏实物佐证,一直是历史之谜。“南京中保村有一个村民曾经发现一根长9.8米的绞关木,遗憾的是,它后来被劈成柴火烧掉了。”昨天,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古船专家赵志刚向现代快报记者爆料说,绞关木在古船中必不可少,根据绞关木的大小,可以推测出古船体积,从发现的绞关木来看,当时郑和船队中的大船长度不少于60米。“绞关木被烧毁太遗憾了,如果还留着价值超百万!”赵志刚还爆料说,经过考证,郑和祖先是西域一位国王。

  发现巨大绞关木,傻瓜相机拍不全

  在赵志刚家里,保留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是一根被有规律地刻着孔的木头。其中的一张照片中,木头的顶部还有卯榫结构。照片看上去有些旧,背面还写着一溜字。

  照片上的木头是什么?赵志刚笑笑,这根木头是古船中不可缺少的,是绞关木。“我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了一遍。”通过研究,赵志刚发现,这根绞关木的截面呈正方形,有倒角,两端有凸出。木头上四面各有6个孔,可以装24根手木,就是古船上的绞关木。

  从照片中可以刚出来,这根绞关木非常大,两张照片连在一起,才能看出它大致的长度。照片中绞关木的发现者是中保村村民陆修云,给绞关木拍照的是陆修林。“当时,我家刚买了傻瓜相机,看到这根木头太奇怪,就给它拍照。因为太长,怎么拍,都没能在一张照片中拍全。”陆修林说。

  绞关木在古船上有什么用?赵志刚带现代快报记者参观了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内的古船“克隆品”,这艘“巨无霸”中摆放了多艘古船模型,每一艘模型中都可以看到按了手木的绞关木。“一般古船上有3根绞关木,这些绞关木可以用来升降风帆,升降舵、升降锚。因为古船上的锚、舵、帆太大,一人不容易升降,用上绞关木,可以多人合力,让升降变得容易。

  那么,这根绞关木是怎么被发现的呢?陆修云把现代快报记者带到了遗址公园内的一条小河边。陆修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发现过程,他说1997年,那里堆满垃圾,其中有一处垃圾中凸出一根很粗的木料。于是,他找来大机器,把木料从垃圾中吊起来。“吊出来的时候还闻到一股清香,还能看到黄色的木屑。我当时就意识到,这肯定是郑和宝船的用料。

  陆修云说,木料很硬,黑色的,长9.8米。考虑到它的重要性,一开始放在附近的工厂里,后来又搬到了村里保存。2000年,由于中保村拆迁,陆修云也渐渐遗忘了这根绞关木,附近村民于是把它当柴火劈了烧掉了。“和赵志刚聊了以后,我心疼死了,太可惜了。

  

  郑和下西洋 资料图片

  绞关木证明,郑和船队真有“巨无霸

  赵志刚说,当年郑和下西洋回来后,船队回到了现在宝船厂遗址。这些宝船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拆掉,用于修建大报恩寺;有的则停在船坞修整……

  “这根绞关木应该是郑和宝船使用过后,大船回坞维修或者停止航海后拆卸下来的。”赵志刚说,如果没有被毁,应该是发现的、最长的绞关木。古代造船都讲究规制,根据它的长度可以推断,这根绞关木当时至少需要12个水手才能推动拉滚。“最起码要60多米长的古船,才会用上这么长的绞关木。”赵志刚指着复制的“巨无霸”说,这艘船长63米,绞关木也不过才7米多长。

  根据陆修云回忆,赵志刚说,这根绞关木是用一根整木制作的,树的年龄最起码是200岁。可能是我国云贵山区或者印度、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所产。

  “以前,发现过宝船11.7米的大舵杆,加上这么长的绞关木,可以证明,郑和宝船是有‘巨无霸’的。”赵志刚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郑和是西域国王的第9代后裔

  提起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位人物至今不能忘记,那就是远下西洋的郑和。但很少有人了解到,郑和的祖先,其实并非中国人。

  “公元1070年,也就是宋神宗三年,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到中国汴梁旷远而苍茫的丝绸之路上,一支庞大的骆驼队伍行进在大漠戈壁之上。”赵志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支驼队由西向东,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穿越锡尔河、天山山脉,看上去有几千人之多。但与普通的商队不同的是,这批队伍中还有不少老人、妇女和孩子,都隆鼻凹目,身材高大且头裹白布。

  “这支骆驼队的首领就是郑和的先祖——西域普化力国(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古代小国)的国王所非尔。由于他所在国家的地域爆发战争,为了避开无休止的战乱,国王带领王公大臣和贵重宝物投奔当时富裕的大宋王朝。”宋神宗对国王的到来表示高兴,并接纳安置他们在云南滇池之畔,授其“本部总管”,并加封“宁彝侯”。自此郑和的先祖们世代居住云南。到了300多年以后,所非尔的第九代后裔,正是郑和。

  对于郑和祖先是西域国王,也得到了郑和后人郑自海的确认。他对现代快报记者说,他们的族谱上,就有所非尔,他确实是西域的一个国王。不过,当时,到云南的并不是所非尔,而是他的孙子赛典赤詹思丁。赛典赤詹思丁曾经担任过云南的“一把手”,是滇池的开拓者。“郑和是所非尔第九代孙,是赛典赤詹思丁的第七代孙。

  郑和家族为“一带一路”画了一个圆

  根据史料,郑和11岁时因为战争被掳入军中,又被选入内侍,出入宫廷皇室。“巧的是,他做侍童的地方正好是朱棣的燕王府,他比朱棣小10岁,因此二人间共同话题不少,长大后又作为朱棣的贴身近卫,带刀侍卫,随后转战沙场,屡建战功。

  36岁时,郑和被任命为“通番正使”“总兵官”,统帅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而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造船地、启航地、后勤补给基地、归属地、朝贡地、海外奇珍展览地、下西洋档案保存中心、《郑和航海图》绘制地及郑和府宅所在地,留下了大量的郑和文化遗址遗迹。“从路线上看,郑和的祖先所非尔一行经过大漠,从西向东历尽艰辛,而郑和又在300多年后从东向西扬帆起航,合在一起,正好为‘一带一路’画上一个完美的圆圈。”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