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院士:关于中美下一代互联网研究
邬贺铨,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现兼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协会副理事长。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
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未来网络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邬贺铨,对中国未来网络创新论坛进行访谈,今天的访谈主题主要是中国和美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以及中国在未来网络创新方面的简单描述。
主持人:请问邬院士,美国是最早启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的领导国之一,您认为中国和美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对比下,有什么样的各自优势和特点?
邬贺铨院士: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国,很早就开始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并且国民创新思维比较活跃。不同于中国,美国会更多考虑到怎么能让互联网全球化,如何保持美国互联网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而美国互联网研究跟中国的最大不同点体现在,并不是通信网络界的企业、单位、专家主导,更多是计算机领域,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的公司来推动。还有美国开始考虑下一代互联网的时候,没有重点支持移动,虽然它有个项目叫MobilityFirst,但是移动只是他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对中国而言,我们再考虑下一代网络未来网络的时候,把移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怎么能够支撑移动的发展。
关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及未来网络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1点,我们有内在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没有IP地址,我们需要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决我们的内在需求,所以从这点看我国这方面研究发展的迫切性比美国还迫切;第2点,我们有比较强的政府背景,我国列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示范工程,我们可以把三大运营商动员起来。第3点,我们现在开始比较重视互联网的标准和专利。第4点,中国很希望通过未来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改变现在互联网资源被控的状态。第5点,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期待下一代互联网更安全。第6点,随着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能更会看重下一代互联网怎么支持移动的应用。
主持人:未来网络事业,也需要一批强大的龙头科研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如何激励这些单位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投入并积淀在未来网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去弘扬中国精神?您对这有何看法?
邬贺铨院士:未来网络的研究离不开运营商的积极参与,在现有的运营商网上,他们是最大的需求,他们一方面反映了用户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也控制了市场,该如何发挥他们在未来网络研究的积极性?当然运营商也面临着如何扩容,怎么运营、盈利,怎么改进服务等等压力。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缓解运营商的压力,让运营商更加积极投入到未来网络的研究中。除了运营商以外,还需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从科技计划等各种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支持这种研究,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联合产学研用各方面,共同支撑完成这个事情(未来网络事业),因为下一代网络也好、未来网络也好,都涉及到很多未知的东西,只有通过研究、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把他做成功。
主持人:谢谢邬院士,关于中国梦,每个中国公民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对于我们网络工作者来说,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邬贺铨院士:我国网络还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我们现在强调网络安全,像习主席说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那么在这么重要的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国家现代化的大问题上,网络强国这样的梦是中国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事关我们全民族的中国梦能不能很好的实现,所以应该是责无旁贷,应该说也是非常光荣感到很大压力的任务。
主持人:您能不能从比较通俗的观点去解释未来网络,以便于我们网络工作者对普通民众进行宣传和教导?
邬贺铨院士:未来网络本身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很难说定出一个很准确严格的目标,但我们往往把现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寄希望于未来网络能够应对,比如说主要什么挑战呢?第一个挑战,可扩展性;第二个挑战,就是可管理性;第三个挑战,就是安全性,网络安全每时每刻都是大家最关切的,希望未来的网络能在这上面有所改善。第四个挑战,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未来网络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这样才能够导致我们能够健康的有序的发展,所以这也是我们期待新一代网络所解决的。当然我们更期待未来的互联网是宽带的、移动的、泛在的、安全的、自制的等等,总还希望能适应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等等。
主持人:谢谢邬院士,我想不管是未来SDN技术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革命演进的方式也好,我们相信在未来网络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在像邬院士这样的网络技术工作者的领导下,以及在中国国家政策的创新环境下,中国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未来网络事业的研究背景,从而在世界上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最后我们谢谢邬院士对此次采访的支持。
原标题:邬贺铨院士:关于中美下一代互联网研究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