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摄影师走进大凉山 忘却不了的那一缕情(图)
马健的摄影作品《凉山儿女——童年》。张鹏翔摄
马健的摄影作品《梦在远方》。张鹏翔摄
中新网邢台4月24日(张鹏翔李铁锤刘晓英)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儿,脸上带土,衣服破旧,她的背后是正在耕种的土地。2014年,邢台业余摄影师马健去四川大凉山看望彝族战友阿西时,用相机记录下凉山儿女艰苦又乐观的生活。该作品在今年《大众摄影》作品评比环节获得一等奖,名为《凉山儿女——童年》
24日,当记者与马健聊起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没想到,那里太艰苦了。
“没有去之前,我曾经想过大凉山的贫苦,想过阿西的家,可当我走进大凉山,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路所见很多村民所住是一人高的土房子,没有窗户。阿西家的房子由一根木桩支撑着门框,木头房顶上盖着草。房子没有窗户,除了木床没有其它家具。”马健说。
20年前,年轻的彝族青年,阿西拉坡到邢台当兵。当时,马健是阿西的班长,3年军营生活,战友们与勤劳善良的阿西建立起深厚感情。1995年前后,战友们相继退伍,去了四面八方。马健留在邢台,成了一名公务员,摄影成为他的业余爱好。阿西拉坡则回到老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乐武乡达洛村。
2014年10月,马健联系到了阿西拉坡,得知大凉山依旧很贫穷,于是他跟几个战友决定去看看。他们从北京坐飞机到成都,再转汽车去喜德县,又坐火车到乐武乡。第二天,又徒步4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阿西的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乐武乡达洛村。
喜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阿西所在的达洛村是贫困县的贫困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交通不畅、信息封闭,许多村民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的收获依然不大。
“在村里走访一圈,很多本该上学的孩子,却在家里照看弟弟妹妹。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走在路上,腰被压成直角,手上布满老茧。条件虽然很艰苦,但能看出他们很乐观。”眼前的一幕幕,让马健既感动又心酸,出于本能,他用相机默默记录着。
“当天走到地头,几名不满10岁的孩子正在挖垄沟、种土豆。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开始替父母分担劳动,其中一个小女孩儿干累了,抬起头擦擦脸。我迅速拿起相机拍了下来。”马健回忆起拍摄《凉山儿女——童年》的情景。
据马健讲,当初为了迎接马健,中午吃饭时,阿西偷偷宰了一只羊,这差不多是他家全年的收入。“煮好的羊肉先给客人吃,家人跟孩子们在一旁啃土豆。土豆是菜,也是他们的主食,一日两餐几乎都吃它。有的孩子也想吃肉,长辈不让,孩子只能拿着土豆到一边嗷嗷哭。”见此情景,马健已吃不下这羊肉。
回到邢台后,马健把照片整理出来在网络上发布,很多人被感动,越来越多的人想去大凉山,并为彝族同胞阿西的村子提供帮助。很多网友和朋友给阿西的村子捐款,当时短短几天,马健收到捐款6万多元。
“今年大年初二,北京下大雪,我和北京、邢台等地的几位摄影师自驾去看阿西,路上走了4天,给他们送去了捐款和两大车衣物。”马健对记者说,喜德县距离邢台市直线距离虽然超过1500公里,路途也又远又险,但是再远也割舍不掉他与阿西的那一缕情……(完)
原标题:邢台摄影师走进大凉山忘却不了的那一缕情(图)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