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家长掌握好手中的遥控器 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月底升级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发布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这一分级标准被媒体称为我国首个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分级标准推出后,针对民间版本的探讨、质疑以及对官方版本的呼吁仍热度不减。陆宇斐表示,分级标准正在做进一步细化,细化版将于1月下旬与家长们见面。
儿童影视剧分级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日趋成熟,但在我国还仅处于讨论阶段。因此陆宇斐表示,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考量了美国等多个国家已有的儿童影视剧标准,但最终结果又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
陆宇斐介绍说,这次分级特别分出了第二个级别——TV-G(6~7岁),在她和专家们看来,这一年龄段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该年龄段儿童刚升入小学,考虑到我国儿童情况,“孩子刚进入小学,很多认知水平并没有适应小学,但从社会化角度来说又更进一步了。因此,相比一些西方国家单纯以7岁为界定划分等级,我们又做了进一步区分。”
陆宇斐建议,应对国内外儿童影视剧、包括《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一些经典儿童影视作品进行进一步分析,“不仅仅是制定级别,而是就每一部影视剧从教育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各个层面分析其适宜程度,最终出一个观影指南给家长,指导家长在陪同孩子观看影视剧时进一步引导。”
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周念丽看来,目前我国播出的儿童影视剧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含有诸多暴力倾向、脏话、不恰当的俗话等。二是主题不佳。她指出,现在儿童影视剧正面的、人性美德的弘扬相对少,丑陋、阴暗面内容较多,是用成人的低级趣味揣摩孩子的需求。
虽然目前儿童影视剧制作方对收视率、票房的重视不言而喻,但在周念丽看来,娱乐和教育并不矛盾,“好的儿童影视剧作品应该是寓教于乐,有教育价值在其中的。”
主题上来说,周念丽建议,“儿童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一个好作品,应该能够很好地把这三点主题体现出来,并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呈现出来。”
据陆宇斐介绍,根据国际追踪30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8岁左右儿童对电视暴力的偏爱,将能预测其成年后的攻击性及卷入犯罪的严重程度;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受电视暴力,将导致其“暴力去敏感化”,会令儿童对暴力行为不敏感,甚至认为是可以发生的,容易导致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受到性侵及暴力伤害的可能;儿童在早期难以分清现实与虚幻,会模仿影视剧里的角色,通过角色模仿来增强其控制力和力量感,久而久之容易进一步激化攻击性行为。
由此分析儿童影视剧作品问题,陆宇斐认为核心原因是“儿童影视剧制作人员并不具备儿童发展的常识,缺乏儿童教育学的理念。”
据陆宇斐介绍,国外针对儿童影视作品的评审委员会里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并要求委员会成员都是父母、家长,但我国尚没有这样的机构,影视剧制作人员也缺乏相应培训。她认为,“如果是做儿童剧,最基本要了解儿童发展的常识性知识,重视儿童影视剧对儿童发展的早期影响。”
在周念丽看来,民间分级标准推出的意义,是“能帮助家长掌握好手中的遥控器”,但这种现状有些“悲观”,因为让家长掌握遥控器是被动的。“如水源是污染的,从哪个水龙头流出的水都是污染的”,她强烈建议,应该从大环境予以改变,给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儿童更多真、善、美的儿童影视作品,“让他们从小对好的作品有个好胃口。”